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抚乐咸口吴氏与吉丰中沙吴氏渊源记
发布时间:2020/1/16 9:51:18 点击量:2467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0/1/16 9:51:24 作者:陶洲远人 录入者:炎黄修谱网
       本人曾于2017年11月写作《刺史相公后裔中的佼佼者——吴澄》,主要从吉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俗称)中沙吴氏谱上有关吴周的记载以及元代三修谱序、明初四修谱序内容进行分析,再佐以正史资料整理成文。随着这两年接触各方面资料,觉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

       从吉丰中沙吴氏谱看,吴周乃吴相甫六世孙,中沙基祖吴谧(字宁静,号穆斋)的叔父,谱载其“寓居丰城后迁崇仁潭口”,署名吴澄所写的中沙三修谱序说的清楚明白,中沙谱上的尹周信理四兄弟中的吴周与抚州咸口(咸口村历来归属崇仁县,1950年划属乐安县管辖,所在乡镇为鳌溪镇)吴氏谱记载的二世祖吴周应为同一人。咸口谱同样记载,周公随十二公“自豫章之丰城迁居崇仁乡”,十二公之上再无祖源记载,十二公也仅有“配张氏夫人”及其夫妇墓葬地的记载。咸口老宗亲口传十二公以饲养鸭群为生计,中沙也有周公是跟养鸭婆公人走的说法。特别是从署名“崇邑从耳孙  澄”字样的中沙吴氏三修谱序内容来说,脉络清晰,叙述翔实。





以上为吉丰中沙吴氏谱上三修谱序和周公记载

       何谓从耳孙?中沙吴氏谱历来尊唐末刺史吴相甫(又名吴相)为一世祖。吴相,字相甫,原籍江南苏州吴县。869年(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以经学科第,授秘书正字;876年(乾符三年)用荐授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因碰上黄巢义军,隐居吉州吉水折桂乡之蟾溪。相甫生简端常守四子,简生兖讷,讷生巢怀稔琠四子,琠生九子軫輗肃骏翊勖宙璩幹,骏生四子尹周信理,相甫公至周公是六代。咸口谱上记载,周生四子玑珪璿球,璿生晖晔,晔生四子廷弼、廷玉、子伟、子茂,廷玉(讳大德)生三子鑑铎锡,铎生二子枢机,枢生二子澄淑,周公至澄公是七代。也就是说,从相甫公至澄公是十二代。按己、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耳孙排列,从己到耳孙是10代,从耳孙据推测为排在耳孙之后的表述吧。说起耳孙,就不能不提及宣公谱上刊发的一篇资料,《宣公墓题》,全文四句:翠鸟青鱼俨若初,断烟衰草笏碑孤;年年荆棘须亲剪,勿使空看纸上图。文末有“泰定甲子八月望日翰林学士耳孙草庐澄谨书”。泰定甲子,即泰定元年,公元1324。吴澄1249年出生,1333年去世。查寻1335年吴澄门下学生虞集编写的《吴文正行状》,以及门下学生危素在吴澄孙吴当初稿基础上于1365年编成的《临川吴文正公年谱》,1324年这一年吴澄七十六岁,已是古稀老人,此前一年(1323)五月到京师,此后一年(1325)八月离京南还。1324年一整年吴澄都在京师,秋季时曾为距家乡抚州崇仁仅一岭之隔的丰城同造里孙氏世谱写过谱序,受人之托可能为吴氏宣公谱写写序文、诗词,但省吴宣墓是不可能的。从此诗字面上理解,是作者告诫宣公后裔要勤祭扫,也许此前吴澄曾省过宣公墓,此后在京师时受人之托为宣公谱写点什么,才会出现《宣公墓题》中的谆谆教导和叮嘱吧。但出现“耳孙”吴澄,而且在宣公谱中其余地方都不再有吴澄世系的接续,不可能是简单的攀附,应该另有深意,本人推测元朝吴澄公当时代的吴氏宣公后裔极大可能是认同吴澄为吴简后代、永丰中沙基祖吴谧之叔的说法,而不像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时演变成的两个简公排斥风气和割裂态度。


宣公谱上署名耳孙澄公的宣公墓题

       中沙谱记载吴周的胞兄吴尹生于公元1026年(北宋仁宗天圣四年丙寅五月二十日),有三子夔、德、谧,其中吴谧即中沙吴氏基祖生于公元1067(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查已见到的咸口吴氏七修和十修族谱,从十二公、周公以下三四代均无生殁时间记载,只有吴周长子吴玑“宋高宗南渡,选民兵,公将乡兵,留戍太平州,因家于彼”;查危素写的吴澄《年谱》,“其先七世始自丰城县(原注:今富州)徙抚之崇仁县。六世周始居崇仁乡之坫原,生二子玑、璿,宋高宗南渡,选民为兵,玑以徭役长乡兵,戍江东,因家太平洲。”宋高宗南渡,即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这一年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1127年宋高宗南渡之时,江西境内中沙基祖吴谧公正好60岁,作为同辈人咸口吴玑公“选民兵”“长乡兵”,有能力带领一支队伍戍守一方,据推测年龄在30-50岁之间,从年岁上也符合作为堂兄弟的基本条件。




咸口吴氏七修谱和十修谱资料

       吴周公为何迁居丰城,吴十二公是何许人也,与中沙吴氏有何关联?两地谱书上都没提到,我个人推测:吴周少年时期过继给丰城养鸭群的吴十二公为子,并随吴十二公迁居崇仁。为何说是少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人对自己的祖先世系有些了解,但因为过继为嗣,对以前的家庭成员不好过多的交往,也难有条件,只能是在自己成年成家和十二公夫妇俩逝世后才会主动与家乡的兄弟子侄联系交往,但也仅限于此后两三代,后辈逐渐缺少联系,祖地的谱上简略记载,一笔带过。这方面的例子听过也见过不少。有的宗亲以鸭群不大可能远距离迁徙为由质疑十二公和周公迁居这一事实,其实还是其生活经验的局限所致。我们讲一个人养鸭群,不等于一定要赶着鸭群从谱上提到的此地到彼地,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小时候还见到过丰城挑货郎或丰城算命瞎子到过永丰中沙等地转悠吆喝的情景。丰城人,有可能在一地养鸭,为了搬迁把鸭全卖掉,再去另一地居住,或重操旧业,或另谋生计,但养鸭人这个标签是相熟之人自觉给其贴上了。
       总之,各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印证了,抚乐咸口吴氏与吉丰中沙吴氏是有渊源的,都是吴氏相甫公的后裔。2019年冬至前一日,永丰吴氏宗亲代表团专程到乐安鳌溪镇咸口村走访,咸口村吴礼国、吴富贵和吴小辉等众多宗亲热情接待,众人饱览了上中下咸口风光,参观了正在修复的草庐公祠,翻阅了谱书,畅谈了情谊。翌日,正值冬至,本人有幸与咸口宗亲一道前往崇仁县河上镇左港陈村旁新修复的吴澄墓祭扫,途中有缘结识了崇仁黄勇辉老师,获赠黄老师撰写的《宋明理学之桥——元  草庐吴澄》一书,一路听了黄老师关于吴澄其人其事的有关介绍,一个儒雅、博学、勤勉、沉静的长者形象映入脑海。回到家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两年前已储备了方旭东著的《吴澄评传》,两书比对阅读,获益良多。读书尤如对话,虽隔时空,没有滞碍,结缘续缘生生不息!

                             (2020年1月14日完稿)


咸口村草庐公祠



崇仁县黄勇辉老师历时2年完成的全面反映吴澄生平的著作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