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会昌周田吴氏一个六百年梦想的复兴
发布时间:2020/2/21 12:04:05 点击量:5239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0/2/21 12:06:25 作者:吴述东、吴培象 录入者:吴培象

       会昌县周田吴氏,泰伯公91世祖子信,子实,子忠,子诚叔侄四兄弟在明未公元1403年回福建,半路遇叛军拦截,父辈客死于安远,只好在周田铺背首先落足,当时,父辈明纪单传子诚,希望他寻个富足之地安家,便嘱咐他所立足之地往西行,带上几只鹅,走了一天,来到现在光脑地段,突然,几只鹅引吭高歌,子诚认为“乃天之兆”,便做了记号。其实是借鹅对地域开宽,水草丰美,光线明朗等原因欢叫,这其中包涵了先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智慧。而明纪的哥哥明经的几个儿子,则去了桐岭下先安身再选吉址。当时落足铺背而另选,是由于当时受到张,汪,李,谢,何等几大家族的包围,另选途中,也在几百年来与外族的争纷从未断过。从选址后,在近代,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张,刘,汪三家。
 张家名人张蛮师 尊儒术,为人秉善,所传甚众,五代发展成几百人,大坑、半岗等地全占,周田成了李刘之后第三大姓氏了。而子诚选址河坊,最先是子诚之子宗涛葬于此,而后永能公在这里建一牌坊,目的是守孝和读书之用,(这点结合我地地名风水学术也可破解地名河坊围的由来)由于西近洋石岩,明未驻有长毛贼,土匪抢小孩,生活困苦等因素,连传十多代,从未满过二百丁,四兄弟此为高官吴文一郞公之孙,家传书诗礼让,好象造就了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特点。由于两姓通婚,吴家曾嫁一女适张氏,甚穷,吴家也就让一山棚让其安身,后来让占了吴家紫云,雷公坝等大片土地,因为无德,经常打吴家女,后来在一次与吴家姑婆发生口角甚致扭打之时,吴家女借解救之机,顺势送上一根扁担给姑婆,致使我吴家姑婆反败为胜,张家甚为不满,看在眼里,心知肚明,记恨心中,与我姑婆发下毒誓,“如娶吴家则以后绝子断孙”,我吴家姑婆战胜,高兴,又聪明,反口接上一句,“我吴家娶你张家则传子裔孙!”不料,张吴两家果然如此,张家娶吴家的连女的都没有生一个,而娶张家的吴家却十分昌盛!这句无法解释的谶言却成了张吴两家无法抹去的阴影!
       由于子诚是单传,明纪公只生了这么一个儿子,他是有抱负的,这点在早期的墓葬可以看出,如子诚自已墓葬剑山下蜘蛛形辰山戍向,是取罗盘之分金点占山头形状而命名,荣公长子晓翠葬天主任天主乘凤形,这也就是我族著名的佳话出天主之墓点,至今也引为墓地精华胜地,华公葬老鼠攻仓,定琪葬牛牯洞象形,国德葬大坑红朱岽龙形癸山丁向,形式之豪华,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谱书记载8世之内巳乎铺背以西北,无一不是吴家领地,然后在8至13世左右,出现了大量的每户五丁现象,由于国运衰弱,民不聊生,多数遭饿死和各姓迫害,随后宗清后裔国仲迁居,致使铺背,牛牯洞,大坑,剑山下大片土地失手随撒另姓手中,谱书中后来无一葬于上地者。
      到个时代,这种姓氏关系愈发紧张。在河坊围,随着邱屋的灭绝和依仗张家人丁发展,张家都有一举铲平吴家的念头,经常派出傻子、癫子专门迫害有几兄弟的精壮男儿,命中要害,目的非常明了。谱书记载令人胆寒!发指!     
       后期,由于自然灾害,水道变迁,我吴家拦一河堤,是为了祖祠不让水冲掉,不料张人动歪心,涨水之时,块提并埋下犁头生铁,水势直下,毁田无数,我吴家每年担沙护堤无济于事。当时有一神人(及仙姑附神),大发雷霆!当念每有涨水,自淹其身,果然,每次涨水,其姓必有苦果一枚,必失其姓壮丁几人。如今,又有人挖沙盗石,也被正法了。这段神话虽无考证,但合乎顺应天道,顺昌逆亡的理念。经历如此大难吴家不死,让各姓人细思恐极!便有了与他姓无法理清的恩怨。
      而子信,子实,也并未真正在桐岭下开基,而是俩兄弟在小田先建了一围屋(为时称围屋是我族从始祖是福建祖传技术),后来嫌其前面案山太远,干脆卖给了刘家。这也就有了刘家无法解释的“围屋”之名。
       子信公第三代之后,出了一位能人——永坚,他一生忠行仗义,习武,信教,学法,积德行善。在当初沉闷的清初,无疑是吴族历史长空中一颗极其显亮的明星。他在最早的弘治十六年(即1503年)便具有重视伦理纲常的思想,自费记下了来湘乡上下六代人的总纲,后人凭借他早年的宗族积累,使得我们周田吴氏寻根之梦才得于见到希望!而后二百三十年后才重拾修编。也因为借此,才得以2001年修成吴氏族谱,功不可灭!
 吴氏永坚,注重耕读,大办私塾,半溪河墩等地学校名称可见一斑。如明德小学,季札小学,无非言明至德,不忘祖宗。宗庐学校,宗即族也,使族人长治久安所设公堂,庐,做人也,草庐警示低头做人。在当时为社会输送的人材和贡献可见一斑,至少可以作为重祖敬师,自表志向的典范。
       吴氏永坚,重人文风水,早年就有安邦定国之策。后来,他和他的表侄曾氏、余氏结拜同盟三兄弟,直到如今也有八月初十为吴氏永坚生日聚会,八月十一为曾氏聚会,八月十二为余氏聚会之说。目的是对抗张家(李谢)三表侄同盟。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这种同盟对张家势力制约十分具有战略意义,对处理矛盾纠纷十分有效。永坚太公并且与曾家换了一块地,当时霞族是曾家荒地,现在曾家是吴家地盘,互换后建祖祠(即现在霞族宗祠),从此吴家人才辈出,并且在会昌任何事业单位都有“无吴不安”之说,没有霞族公叔在位,任何单位不得安宁,从而也反证人能力地位之居高也。永坚太公也成了周田吴氏之不祧之祖,立像成神!深得历代后裔孙的信仰和崇拜!(详见参阅永坚公神传)
在周田,永坚太公忠孝思想同时也被他姓信仰和崇敬,他的“三让精神”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行为准则,下面附录四兄弟支系分野:下图表可以让人明确大概四兄弟之间大体全貌及分布情况。
               
       其功绩对后世的影响,在8至13世,霞族便形成了名震湘乡的官宦世族,吴云溪公,“甫九岁为粤寇俘至广东,年十三始逸归。语音俱变,无有识者。”首迁半溪,“务为树德,无善不为,仁人之誉,扬于乡邑。”《世德传》五代之后,见羽长公墓志铭,“高父王国贵公,曾父王定仁公,俱冠带大宾,王父一凤公,父人佐公,皆有令德。”“母孺人曾氏生五子 翁(国子上舍)其仲也,伯,仲 ,季悉为邑名诸生,诸子侄之列胶庠者指不胜届,洵为会邑望族之冠”生男五孙七,“生平孝友皆厚,恩施广推,乡之作畲坑口路通京省闽粤,临断涧旅人受艰阻,公捐重资倡建石桥”有“利济”之称。“里党有大疑难事,悉取决于公,黄明府鹤:赠于“彥方风度”。我族人也进京赴考中榜,秀于邑中也。
       迁崇义的受爵公,中进士。“生平多义举,其于木本水源之地尤为谆切,城北偶置基建祠,族人扶助者不上数十金,翁独倾囊以落成。”生子九,孙男十六。(见文林郎知崇义县事加五级记录五次,年家侍生林生枝拜撰爵公墓志铭文)
       而乌仙岽的湘皋公,清雍正癸卯举人,“历署武进,宜兴,江宁,漂水诸县,”士民特制匾“民之父母”为之送行。会昌城南文溪扩建祖业,藏书一万六千卷。主编《会昌县志》,著有《石臼集》《响涛山房文集》。统编族谱,并倡建了邑西德星阁大宗祠堂,至今成为吴氏家族史料重要文献和物证。其声誉在各族享有盛名,有诗为证:
《送吴迈庭先生归会昌》作者:杨绳武(湘皋公,号庭迈)

十后前已谢华簪,石臼湖边散发咏。
袱被奚囊赋归去,只留棠荫满江浔。
大江西上接匡彭,水驿程多五两轻。
若过浔阳思傲吏,好将杯酒酬渊明。


   读后不但知道他的为人,官场也令人心碎!
       诗人兼书法的延泰,延泳,“喜临法贴,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遗意,督学林公,按赣郡取其书法为十三学第一,署一等中食饩,今余宗祠内匾联,大小皆泰笔也。”“为文辞澡奔放而不尽收,于筋胍处多驰懈,诗也酸楚涩削。”(墓志铭文)如今,在吴族祠内石柱上,可见其传神书法。今也附延泰《会昌峡》,供阅:

水转疑无路,双崖斧劈分。
楼台三面出,钟鼓半天闻。
石气回青嶂,山容驻碧云。
高秋一登眺,好共洗尘氛。
父子二延夭(延泰延咏),湘人震惊,今附湘皋公《哭叶芬》:
族人关一本,谊复节师生。
                        今甚夫人恸,重伤哭子明(哭延泰,延芳)
三春暂聚首,一别永吞声。
地下逢言泰,还令二子惊。
       其实质是对二位宗贤才华的痛失表示深切的衰悼!
       时有若武公,“贫窭不能给朝夕”“学艺养母”“终身不能完娶”(孝子传)
       而具有“节义萌生”美誉传人优廩生,吴肇荆公,民国江西省第一届参议员,不负众望,也在1921年也再次修订族谱。
       族人著作颇多,有人俊公的《易学心原》,湘皋公的《濂溪书院志略》《石臼集》等著作问世。各类民歌,小说,论文,编著令人目不睱接!祠内“柔顺贞吉”“德寿溢美”“贞育两世”等匾充满其中,序跋令人感概万千。在8~13世,就连河坊围宗传人数也上三百人之多,已与当今相近了!更令人感慨的是,我族的长老,学者在当时没有找到祖系情况下,已寻找和讨论宗支长达二百年!(见三,四修谱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一斑可见全豹!四兄弟的努力,已经成为我族世系的开山祖,开启了忠孝耕读的典范和出路,依赖祖德庇佑,如此泱泱,为人为事,何不受人崇敬也哉?
      自甲午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治动荡,张家有些人借机在我河坊围门搂正中处建一祠堂,本想破坏风水,被我族有几位学过神打的能人,威力无法想象,空手竟一夜之间把它推平了,张人发誓复仇,结集了半岗大坑黄岗头众亲,当时,我族会昌南罗塘长辈,出一勇武神人,听到后,立马传信,“哦,欺侮我兄弟,要武器,我有,事必演烈!我还要点东西。”在当时社会,除了必胜,意思还要抢些。在会昌以北的族人当时也是地区高官,宁愿弃官包抄,当时会昌县县官也是我吴人也。是夜,天昏地暗,老天异相令他们胆战心惊,摸不清吴家是否反扑,从此以后,张家愿意和谈。这是自古以来吴家第一次取得实质的胜利。如今后来调查的几位张家老辈口中,我吴族神打师傅在祠面前示威,出现了异相天象,说是永坚太公显灵派有神兵护围,至今,我在张家调查,他们确实听父辈见到神兵进村的传说(此事谱文有记述)
       自古以来,吴家从未断过能人,因河坊围子诚公糸宗传单薄,最受欺负了,近代史上,我吴族合修拱城殿,在赣南各姓请遍师傅开工,无一人胜任,我河坊围族人吴泽喜大师带徒前往,不动用一张纸,所有雕刻,数量,角度,砖瓦,木料,雕梁画栋,美术,工艺无一差错,河坊围和他本人同时声名大振,令人俯首称臣。至今各姓老辈皆与其望为荣,自其言说,我族祖祠,也是吴人泽喜公修建,从末断过才人也。近代,又有受张家压迫远迁乌头坝后裔吴志达,事业昌顺,一人出巨资重修“国仲公祠”,捐款上百万于会昌吴氏文学基金会,令人喝彩!
       刘家在小田得势后,所传甚众,并建了六门十进刘氏总祠一座,占地十多亩。子实公开基所建原祠莲塘下丁卜垅,以有碍刘家海螺下地坟之朝山而横加破坏,重修受到阻挠,所有砖石木料刘家仗人多全毁,不让重修,我氏族人经历了一年多的诉讼,终于获胜,并于选定吉日之时,全族男女上阵,一月建成(在当时传为佳话),为此,也致使后来宗祠有土墙突肚的由来。同时也表明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具体表现。
       对于汪氏,地处剑山下,接壤之地为寨背窝,他们借我地修建一水塘蓄水灌田,而后说成他的,偷换了界碑,请来了刘张李共四姓老辈,当时河坊围出一神人,神武也!单独前往,空手拔出界碑,指着他们鼻子说:“普天之下分界,听过破岭分水,从未有蜿蜒蚁行之迹,骗我小儿?谁敢一辨?愿当死服理!”四姓老辈见其力大如神,理势难挡,才知上当,皆掩面而去。许多年来,我与各姓族人老辈交往中,他们都打听一个人,吴泽喜(赣南著名建筑师,会昌总祠建造者)的大儿子,吴均堂,神武人也,吴家人,后生可畏啊!
       近代的自然灾害和国运,更是借着文化需求,在我族各大祖祠毁了我们的礼乐器物,供奉神像,立柱,雕刻,包括石柱对联文字也用泥水沙子糊掉了。自从13到20世,宗族人数急剧锐减,吴氏家族已乎从未有过喘气的机会!
       在上古那段8至13代的鼎盛时期,另姓究其原由,指责是因为我族有天主乘凤荫庇,有好风水,人才辈出了,甲午战争后期,便请人毁掉了我族许多大型古墓,这些东西虽然可能没有多少财宝,但这些都是我们吴家上代留下给我们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及远大梦想,可以我们知道到底古人们在想法是什么?期盼是什么?同时也是各族争占土地有效依据。
      如今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族人柄承前人之志,重新建造和维修了,半溪宗祠,霞族祖祠,河坊祖祠,曰清公祠,子实公祠,云溪公祠,曰明公祠等共计十九座祖祠,星罗棋布,慰为壮观,各地长老云集互贺,并且对我族德高望重者贺匾记传,祠联重见天日。各地私塾列为国用,唯我吴族,现有宗庐学校,响涛小学,季札小学,明德小学,云露小学等可证考也。(见县志)
       我族自古有学为国用之家训,除有清未湘皋家藏一万六千卷的响涛山书房,著《会昌县志》《石臼集》《响涛山房》文集等著作,已成了研究会昌吴氏的重要文献外,近代的吴吉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员,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吴东生,昌烈等人更是星罗其布出任各地书记,主席等职位。我族人吴泽任在1997年成立会昌吴氏文公奖学基金会,而会昌张家,刘家,汪家至今尚未成立,连年喜报每年学子本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愽士生连年中举人数令各姓望洋兴叹!折腰崇拜。如今又扩展设立吴氏文学助学金,资助护植我族贫困学子 ,令人击掌叫好!在2001年又合族统编了周田《吴氏族谱》族谱,找出了我族文一郎公支系子信,子实,子忠,子诚公宗支脉胳,圆了我族600年来寻根梦想,全族振奋,万里同欢!从此,永坚公后人成了我族重要的中坚力量!凭着先人的声望和宗族人丁发展,至今发展25代,即泰伯116世累计合族25000人左右,随着法制的建全和自身强大,吴氏在周田排上了四大姓氏之列。
       此文如记,从1~8世,8~13世,13世~如今三个层面的纵深探导,有憧憬,有辛酸,也有感恩情仇,但它附合当时古人对生灵的伟大寄托,谁都没有过错!我们就在这一部历史里,从愚昧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有,从懦弱走向强大!而如今,国泰民安,已没有各族的生死存亡之争,但事实已经发生,大凡研古,如当记,明白“孤证不证”的案例和具体事实,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去论证谁是谁非,此文是对历史事实高度的责任感,对我族人的充分自信!但任何事例,都依附着人们情感,不可忽缺,才构建起我族伟大的脊梁!这,就是灵魂,但我相信今天各族野蛮之事也绝不可能重演,却真真实实地发生过,同对也相信奇迹一定可能再次发生!但此记不应当作仇隙之资,以史为鉴,感恩族人在危难时期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的一切!时下应各族团结,当发奋图强,与各姓族人共勉,团结友爱,奋勇向前!为国作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吴述东,男,1964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赣州市南康区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南康区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现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五中任教。
       吴培象,男,1973年1月25日生,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周田旧制湘乡人,《新疆合作报》特约记者、通迅员,吴氏家族理事会成员。子诚23世裔孙。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