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吴英将军与台湾渊源
发布时间:2023/7/15 16:59:38
点击量:698
文章来源:台湾
最后更新时间:2024/3/12 19:19:10
作者:吴燿旭
录入者:吴朝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府首任知府蒋毓英主修的地方志《台湾府志》中列有二十二位开台功勋,时任兴化镇总兵官左都督的吴英位居其二。可见其稳定台海局势、收复台湾的事迹影响之深远、功绩之卓著。吴英平台、戍台、兴台的事迹为世人传颂,在闽台地区多以“台湾公”的敬称来供奉吴英这位重要的戍台将领。
提及吴英与台湾的渊源,始于其平台有功。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施琅率师平定台海战乱,吴英统陆师为副。在澎湖海战中,连施妙计、一夫当关,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当时台湾顺利收归大清版图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氏既降,施琅班师,吴英留台镇守一年有余。除了平定明郑残余势力动乱,留镇台湾期间,吴英四处走访,体察民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治台方略。为促进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倡建东安坊书院。东安坊书院作为台湾义学过渡到正规书院的产物,是正式书院的雏形,为后来的台湾书院建设、探索出适合台湾实情的教育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除了启智增慧、开化当地民众之外。吴英还将明代东宁天妃宫改建为台湾第一座官建妈祖庙。康熙二十三年,朝廷认为妈祖在平定台湾蕃乱上功不可没,下旨在台湾敕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最早称天后宫的妈祖庙。这里提升被“国家祀典”,由官府主事,地位崇高,故尊称大天后宫,俗称大妈祖庙。台南大天后宫是湄洲香火在台的代表,也是台湾妈祖的本山。可以说吴英所主持改建的大天后宫将妈祖信仰深深扎根在宝岛这片热土上,使得妈祖信仰在宝岛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本土化的长足发展。在百姓心目中,有了海神妈祖的庇佑,也就有了爱拼敢赢的底气和振兴宝岛的决心。在当下,妈祖这一切切实实地反映着两岸同源且深深影响着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更是维系两岸友好交流无形的纽带和桥梁。
吴英的武略勇谋以及治政教化对于清朝稳定时局有重要作用,将军的苦心经营真正推动了台湾地区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吴英治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根植于闽台土壤所形成的吴英文化在两岸取得更好的文化认同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地理上的一海之隔,这其中还有着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
吴英育有十子五女。其后裔族群遍布世界各地,但不管走多远依旧为将军的精神所感召。在台湾,为传承先祖文化,吴英将军的后世子孙同样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为纪念、瞻仰将军在台南府郡东安坊设有“吴将军祠”(后改为吴氏家庙)。他们对吴英文化的重视,让吴英的将军形象和丰功伟绩至今被后人铭记。同时,围绕吴英将军所形成的地方文化逐渐成为在两岸交流有着绝对话语权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吴英将军自身所蕴含的极高研究价值,更离不开其后世为传扬吴英将军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他的后代子孙既是吴英将军精神最直接的继承者,也是吴英将军文化最忠诚的守护人。
吴英将军在台湾的第十三代裔孙吴燿旭便是生动写照。作为将军的后裔,吴燿旭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在吴英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吴燿旭出任厦门吴氏研究会顾问兼吴英文化研究主任等职务多次主办、参加吴英文化的研讨论坛,参与成功大学的吴英文化研究,与两岸学者专家一起推动威略将军传的编写等工作,使得吴英文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吴英后裔代表,吴燿旭组织吴氏宗亲寻根谒祖、多年往返两岸参与祭祀活动,出资重建吴英晋江故居、筹建台南祀典大天后宫设吴英文化纪念馆等工作;身体力行地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正有着以吴燿旭等人为代表的吴英将军后裔子孙的努力,吴英将军文化视域下所涵盖的思想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历史景观、地理景观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有力的保护和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得益于弘扬吴英将军文化这一共同心愿,两岸同胞们进行着长期的友好交流、感受着同源同宗的血脉亲情,这与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推进吴英文化研究就是将两岸融合发展提升至文化融合新高度的有效途径。
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吴英文化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课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吴英文化发展至今,不仅有吴英后裔宗亲在其中发光发热,更有社会各界人士为吴英文化发展献计献策。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吴英文化的挖掘、诠释中。其中有诸如闽南师范大学的台籍教师李姿莹副教授从事科研项目研究,并带领组建起专业团队并动员学生参与其中,提出吴英文化ip建设、吴英将军作品题材影视化、吴英主题动画剧集制作、艺术推广活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新想法。为吴英文化的研究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吴英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这位传奇的英雄将领的一生,为荡平流寇,统一山河鞠躬尽瘁,更是继郑成功、施琅之后,收复台湾的第三位爱国将领。其功至高至伟、其行垂范后世。对吴英将军展开深入的研究不仅是还原清代一位重要的英雄将领,更是填补了闽台地区在清朝初期这一段历史时期上存在的空白,同时对两岸同胞取得心灵上的契合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