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历来赞同史界众多谱师学者的正确治学修谱观点,始终认为,后人读谱修谱续谱,既应赓续前人事业,亦须对先人旧谱中的不当不妥不实甚至失误錯误之处,及时纠錯补正。决不可因其出自某先祖名人甚至圣贤之手,而委缩放任不管,任其传世误导后人。而应实事求是、以史为准,及时纠錯补正。这样做非但不是对先祖先贤的失礼不尊,恰恰是对他们最实实在在的敬重和孝行。
近来,有多名宗亲给我发微信询问:清明节以来,江西吉水、永丰等地隆重祭祖,传出吴相甫公是吾庐山祖篪公(即吴常,皙公之父)的父亲,说是吉水还有篪公之墓。问我是否属实?如是真的,那吾宗族谱为何又载篪公之父是初云公呢?怎么回事?要我查考论证。其实,此事我早知一二,也曾在网上发过一篇文章阐述此事,只是时间久了,现在找不到该文了。于是,我不得不再挤时间,重新钻进古史古谱、文献资料堆中,在网络中又游弋一番,以回报众宗亲的期盼与重托。只是,尽管我只想就事论亊,仅从学术谱学古史方面坦陈见解、予以论证,也难勉会触及牵扯到相关的人或事。只不过,这只是无意中的偶然撞车而巳,切望相关者切莫自动对号入座,从而迁怒怨怪老朽,请多予理解谅解。毕竟,莫说目前还仅是查考论证阶段,即使巳有定论,认与不认相甫公为的篪公之父,也不是哪一个或哪一群人说了就祘,必须众宗亲协商、各支族长、族贤、族要们共议才可拍板作出最后决策。今天,我先将相关文字资料奉献宗亲,以期各位宗亲自去思索理解,得出心中答案。
1、查《永新公派康熙戊戎版吴氏族谱》(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编印,2018年再次翻印)一书中卷一第12页载:"一世皙,入主众簿,奉议郎。南唐德化县令子,行八……。"
从这段文字可知,吴皙的确是南唐时的永新县主的簿,其父吴篪(吴常),也确实担任过南唐时的德化县令,这点巳确定无疑。
2、同是该书该卷的第九页载有有关永新禾川烟冈吴氏派衍图记载:"一世皙,行八,官永新主簿,家义井……"
3、还是该书该卷第七页有一句话则记载了皙公之父篪公(吴常)的信息:"……其第八子皙,官禾川,为主簿公。"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相关的序文等,都提到了吴常(篪公)的第八子皙公为南唐永新主簿。所以,对于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存有异议。
4、永新祖地宗长吴一为曾发在宗亲微信群中的图片及文章《永新县望烟阁项目简介》一文中说:"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一一994年)本乡吴姓一乡绅,建一阁楼……,望烟阁由此得名。"
根据永新吴氏族谱所载得知:篪公生于公元826年,皙公生于公元875年,皙公次子"炤公生于唐昭宗天佑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即公元904年)。由义井迁永新县邑南烟冈,居烟冈廉里,筑望烟阁。岁年饥荒,登阁望烟,无烟户则赈济粮米……。"(谱书原文照抄)。由此我们可推祘,炤公筑建望烟阁时(公元990一一994年)巳经是年令为86岁至90岁的耋耄老人了,按照古代人寿命普遍短的特点,此时的炤公在不在世都难说,更不用说建阁登阁、望烟赈粮了。故此不难看出,永新谱所载炤公出生于公元904年有误!否则,望烟阁就非他所建,而今天无论是族谱还是永新县志,都板上钉钉地载明:望烟阁就是吴炤所建,且他一生共赈济灾民米粮共计二十余万石。由此可知,结论只有一个:永新谱登载的吴炤出生于公元904年錯了,吴炤公不是这一
年生的!
细敲慢啄篪、皙、炤三公生年,疑问颇多,难以服人。众所周知,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在前,且是短命王朝,从公元923年至公元936年,仅仅维持了十三年。而之后的南唐王朝,则与后唐不可同日而语,南唐历经了三世一帝二主,时间从公元937年至公元975年共持续了接近三十九年时间。且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疆域最大最广的国家,共辖有三十五个州。当今的江西、安微、江苏、福建、湖北各省全境与今日湖南省部分地区都是它的疆域。南唐还是当时中华大地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发达、科技最为开放鼎盛、文化教育事业最为兴旺发达的国家。别的不说,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创建的名燥中外的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就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完备的书院,亦是我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由中央政府在京城之外所设立的《庐山国学》,亦称为《白鹿国学》。因为南唐帝都在江宁(今南京),后曾迁至洪都(今南昌)。虽然,后来中国又先后有了庐陵的巜白鹭州书院》、洪都城的巜豫章书院》和铅山的巜鹅湖书院》,但论其国学文化氛围,与《庐山书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即使拿后来被南宋皇帝宋理宗亲赐烫金金匾的庐陵《白鹭州书院》,也难以与巜庐山书院》齐肩。可见,当时的《庐山书院》名气何其了得!而生于此、长于此,其父、当地的县父母官箎公(吴常)又执政生活于此,长年训导培育其十子,深深沭浴《庐山国学》文风的吴皙,成年后的政风德行显然与《庐山国学》的厚重氛围密不可分。
这样看来,就祘吴皙国学水平十分了得,他的德风品行无论怎样优秀,如果他真的出生于公元875年,到南唐刚刚建立时的公元937年,他已是63岁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至于南唐末年的975年,吴皙巳经一百岁了,估计此时他巳经生活在九泉之下了。况且当时德化(九江)与永新数百里之遥,古时交通不便,没有汽车,更无火车,来往必须骑马,朝廷怎么可能派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去数百里之外的山区小县去当一个官职并不太大的主簿呢?除非决策者脑中进了水,再说吴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也不容许他骑马远行吧?因此,结论只有一个,永新谱吴皙生年记载有误!
说完吴皙、吴炤父子,我们再来说吴皙的老爸吴篪(即吴常)。既然众多谱史资料都可佐证他的确担任过南唐时的德化县令,那么,錯的就只有他的年令了。因为,南唐时期的升元三年,也就是公元939年,也就是南唐王朝成立后的第三年,才将当时的江州(今九江县)改名为"德化县",換句话说,最早也只有到了公元939年才有德化县,才设置了"德化县令"一职,此前并无德化县建置,又何来"德化县令"这一职位。因此,篪公既确实担任过德化县令一职无疑,那他当职时间不可能早于公元939年,也不可能晚于公元975年。篪公826年生,939一826二113年,这样看来,即使是德化县成立的第一天祘起,篪公也巳113岁了,可能早巳不在人世了,又如何担任德化县令一职?岂非天方夜潭?!
既然永新谱篪、皙、炤三代人年令都有误。那么,这三人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呢?这些日子,我又广翻多家谱书,在市图书馆查资料,一呆就是大半天。晚上家中手机网上熬夜是家常便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虽未查到吾永新始祖皙、炤二公之生年,却找到了篪公的出生年,用这个出生年比对相关朝代事件发生的年份,基本吻合不矛盾,于情于理于史于谱都顺理成章,应为可信。现公诸于后,请各位宗亲研考自定结论:
1、中国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的淅江省温州市大弯区社科联编印的图书:《湛然家风一一宋吏部尙书吴表臣吴汇头资料汇编》和《炎黄吴氏网》2020年2月26日推发的文章:《温州永嘉场吴汇头始迁祖吴端家族》,以及江西永丰县中林村明朝万历年间编修的吴氏老谱:吴相甫公四世孙琠公支系肃公房谱及吴相甫四世孙怀公支系六修老谱等等多份老谱及谱史文献资料中,都有虔州刺史吴相甫的记载,其中一个共同点:都提到了相甫儿子的生年,原文为:
相甫,初云公子,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三月十五日未时(公元851年)生,后梁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七月十三日戌时殁。任?州刺史,配宋氏,生子四:
长曰简,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
次曰端,生于唐昭宗光华二年己未(公元899年)
季曰常,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壬戌(公元902年)
四曰守(字面看不清,生年待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云公四十岁时生子相甫(初云本身于公元811年出生),相甫公生于851年,他23岁时生长子简公,48岁时生次子端公,51岁时生三子吴常(篪公)
岁时生四子守公。
时间上并无矛盾,应为可信。为何如此说呢?
我们不妨比对验证一下:
以现巳查到的篪公生年公元902年为例,皙祖排行老八,但实际上与第三子的出生时间无太大差异,因篪公十子为龙夫人、周夫人各生五子,两夫人同年同月怀孕也是常有之事情。假设篪公在其三十至四十岁时生下皙公,则吴皙的出生年份约为932年至942年,到南唐的中、后期,皙公正处于30至50岁年富力强时期,加上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此时被朝廷派往永新担任主簿,完全可能。
再假设皙公25岁至35岁时生下次子炤公,则炤公生年大约在公元950年至公元965年之间的某一年出生,那么等到建《望烟阁》时的公元990年至994年,大约也就是三十岁至四十岁,正是人各方面都显老成成熟、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时期,此时的他,立志展现他的理念抱负,建阁登阁、望烟放粮赈灾,也完全可能。如此,他谱所载,箎公生于902年站得住脚,相甫为初云子,时间代系上可无缝衔接,如缺了相甫公,从初云直到篪公,还真有中间断了一代之嫌。总之,深盼宗内诸公携手笔耕,将皙、炤等公生辰年月查考明白,以慰先祖先贤,肋益孑孙后昆。文章较长,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大发在此谢过了。
笔耕细培宗脉路,
啃书嚼文考祖史。
细研谱书明祖功,
纠錯堪误宗嗣责。
不畏前路艰险多,
光前裕后任远重。
吾文妥否众思考,
心盼吴谱瑧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