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英与“台湾公”信俗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在中华大地上,朝代更迭、人才辈出。在闽台两地,爱国将领吴英平台、戍台、兴台的事迹为世人传颂,他爱民爱乡,勤政为民,在闽台两地为地方和百姓做了不少善举。例如,在台湾主政期间,兴修大天后宫,造福民生;在福建兴化任总兵时,“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荒,修兴泉文庙,造熙宁、宁海桥。其居乡之善,又有足称者。” 因闽南文化是多元神明信俗体系,民间信俗中百姓往往会将敬仰的人与鬼神一起供起来,从而赋予信俗文化“神的人格化和人的神格化”兼具之特质,吴英信俗的民间文化也因此而来。在闽台地区,民间多以“台湾公”的敬称来供奉吴英这位重要的戍台将领。

图1 莆田定庄吴英将军被人供为“台湾公”
图源:吴燿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府首任知府蒋毓英主修的地方志《台湾府志》中列有二十二位开台功勋,时任兴化镇总兵官左都督的吴英位居其二——因其稳定台海局势、收复台湾的事迹影响之深远、功绩之卓著。吴英将军奉旨入籍莆田定庄,后葬于该处。如今,在定庄凤山脚下有一块镶嵌在道旁矮墙中的“七星石”,传说是当年吴英将军从台湾运载至定庄村的(图2)。

图2 莆田凤山脚下的“七星石”
图源:网络图片
提及吴英与台湾的渊源,始于其平台有功。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施琅率师平定台海战乱,吴英统陆师为副。在澎湖海战中,连施妙计、一夫当关,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当时台湾顺利收归中华版图做出了重要贡献。施琅大军收复台湾后,
吴英留台镇守。主政期间,吴英四处走访,体察民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施行了一系列治台方略。
其一,为启智增慧、开化当地民众、促进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吴英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倡建东安坊书院。东安坊书院作为台湾义学过渡到正规书院的产物,是正式书院的雏形,为后来的台湾书院建设、探索出适合台湾实情的教育道路提供了重要铺垫与借鉴。清雍正四年(1726),台南分巡道吴昌祚于府城关帝厅街道台衙创建奎星堂,取名“中社”,地方士绅鸿儒在此交流诗文、议论时事,使得台南书院的格局更上一层楼。

图3 台南清代书院旧址(奎楼书院)
图源:吴燿旭
其二,吴英主政台湾后,扩建宁靖王府,供奉妈祖和观音菩萨,与王府前面的妈祖庙合称东宁天妃宫。目前,台南大天后宫大殿供奉妈祖,偏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图4)。

图4 台南大天后宫简介
图源:吴燿旭
图5 大天后宫内吴英事迹碑
图源:吴燿旭
康熙二十三年,由施琅奏报,朝廷认为妈祖在平定台湾蕃乱上功不可没,下旨在台湾敕封妈祖为天后,东宁妈祖庙遂改名天后宫,成为台湾第一座官建妈祖庙,也是历史上最早称天后宫的妈祖庙。至此,台南东宁天后宫妈祖祭奠被提升为“国家祀典”,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妈祖庙。
吴英的武略勇谋以及治政教化有效巩固了收复台湾的成果,经过一年又四个月在台湾的屯田抚民与苦心经营,切实推动了台湾地区的长足发展,受到民众拥戴,为日后赢得“台湾公”美誉奠定了基础。

图6 现存台湾供奉的吴英将军神像雕塑
图源:吴燿旭
二、民间信俗的民族意涵与吴英文化
台南大天后宫作为湄洲香火在台的代表,也是台湾妈祖的本山。可以说吴英所主持改建的大天后宫将妈祖信仰深深扎根在宝岛这片热土上,使得妈祖信仰在宝岛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在地化的发展与传承。在闽台百姓心中,认为有了海神妈祖的庇佑也就有了爱拼敢赢的底气和振兴宝岛的决心。在当下,妈祖这一切切实实地反映着两岸同源同根的民间信俗,已经深深融入台湾同胞生活和事业中,也已然成为维系两岸同胞友好交流和中华情愫共鸣的无形纽带与桥梁。
大天后宫由官府主事,地位崇高,遂又被尊称为大天后宫(俗称大妈祖庙),历经数百年香火鼎盛,并成为凝聚华人与华商的信俗文化——一些华人商会以分香的方式将妈祖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因此妈祖信俗成为世界各地华人维系的纽带,而每年的拜祖庙就如同寻根活动一般又引导着世界各地的华人回到主庙,聚集到一起,华人抱团打拼的传统与民间信俗间于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因此,大天后庙的建成,其含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信俗本身,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标杆,期间可以窥见吴英的政治智慧。
其一,根植于闽台土壤所形成的吴英文化在两岸取得更好的文化认同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地理上的一海之隔,其中还有着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

图7 合影(左:安溪吴平河、中:吴英将军十三世孙吴耀旭宗长、右:吴国荣宗贤) | 图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吴氏宗亲平台
吴英育有十子五女。其后裔族群遍布世界各地,但不管走多远依旧为将军的精神所感召。在台湾,为传承先祖文化,吴英将军的后世子孙同样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台南府郡东安坊“吴将军祠”(后改为吴氏家庙)即是为纪念、瞻仰将军所建。他们对吴英文化的重视,让吴英将军的爱国爱民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为世人知晓与敬仰。同时,围绕吴英文化研讨会、将军祠、“台湾公”信俗、晋江吴氏家庙等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正逐渐生成一股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文化氛围,是在两岸交流中有着相当话语权的存在。
吴英文化蕴含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后世也为传扬吴英文化作出不懈的努力。他的后代子孙既是吴英爱国精神最直接的继承者,也是吴英文化最忠诚的守护人。2015年5月,台湾成功大学舉辦两岸吴英工作坊,確認大天后宮为吴英所扩建,庙方缅怀吴英慨然捐一殿供作吳英纪念馆。

图8 吴英将军故居重建奠基仪式庆典留念
图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吴氏宗亲平台
吴英将军在台湾的第十三代裔孙吴燿旭发下誓言要在海峡两岸弘扬吴英文化,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吴英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吴燿旭出任厦门吴氏研究会顾问兼吴英文化研究主任等职务,多次主办、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吴英文化研讨论坛,参与台湾成功大学的吴英文化研究,与两岸学者专家一起推动《威略将军传》的编写等工作,推动吴英文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吴英后裔的代表,吴燿旭组织吴氏宗亲寻根谒祖、多年往返两岸参与祭祀活动,出资参与重建吴英晋江故居、筹建台南祀典大天后宫、设立吴英文化纪念馆等,身体力行地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做贡献。

图9 现存吴燿旭家中吴英将军神像雕塑
图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吴氏宗亲平台
正是有着以吴燿旭等人为代表的吴英将军后裔子孙的努力,吴英文化视域下所涵盖的思想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历史景观、地理景观得到了更加及时的抢救、有力的保护和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弘扬吴英文化这一共同心愿,两岸同胞进行着长期的友好交流、感受着同源同宗的血脉亲情,推动践行着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尤其是吴英文化研究的进展,将两岸融合发展凝聚在了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吴英文化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课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吴英文化发展至今,不仅有吴英后裔宗亲在其中发光发热,更有社会各界人士为吴英文化发展献计献策。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吴英文化的挖掘、诠释中。其中有诸如闽南师范大学的台籍教师李姿莹副教授团队从事的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所提出的建设吴英文化IP、吴英将军作品题材影视化、吴英主题动画剧集制作、艺术推广活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创想,为吴英文化研究拓展了思路和方法,也为吴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可能性。

图10 首届海峡两岸“吴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图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吴氏宗亲平台

图11 莆田考查吴英将军田野文化
图源:微信公众号—全球吴氏宗亲平台】
3、 吴英文化的文化力展望
首先是对于爱国主义文化的贡献。吴英将军为统一山河鞠躬尽瘁,被认为是继郑成功、施琅之后,收复台湾的第三位爱国将领。对吴英文化展开深入的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还原清代一位重要的英雄将领,丰富闽台地区在清朝初期历史阶段的历史记忆,它同时也是对于中华爱国主义传统和闽台民间信俗的一次次巡礼。
其次是对于闽台两地文化融合的贡献。随着研究的进阶向着文创的脉络推进,台湾的吴氏宗庙、福建晋江的吴英将军祠、厦门的将军祠社区、地铁将军祠站及其将军祠遗址等串成的吴英文化空间聚落,有着潜在的发展成为吴英文化地标的文创价值,由此带动的吴英文化和文创的蓬勃发展,将繁荣两岸的城市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文化力,并对激发两岸同胞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心灵契合发挥出积极的的影响作用。
作者简介
1. 陈 彤(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2. 吴燿旭(台南),厦门吴氏研究会顾问,吴英文化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