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李嘉诚族弟李庆保寻找李氏宋元时期深度谱系
发布时间:2017/10/8 16:36:42 点击量:5899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7/10/8 16:37:06 作者: 录入者:

庆保寻找李氏宋元时期深度谱系

2017108日凌晨342,我们网站收到一段留言:

我是河南焦作26中学教师李庆保,寻根编家谱已23年,收获很多。查清楚从唐太宗李世民到我自己有52世、第11世李潭是河内郡王且住在今焦作山阳区70年左右、第11世李潭第12世李鳌第13世李凤禄李凤禅第14世李凰冠李凰羽第15世李双鼎李双基、第41世李春茂创建了太极拳理论、第42世李信李牟参加李自成起义被冤杀、第52世李嘉诚是我的族兄等问题。李潭的父亲是唐代深王李悰,李潭是长子,次子是吴兴郡王李淑。李悰原名李察,其父是唐宪宗李纯,是李纯第四子。李纯前三子都当过皇帝。我手头有李潭儿子李鳌、孙子李凤禄和李凤禅、曾孙李凰冠和李凰羽、玄孙李双鼎和李双基的点滴史料以及之后到第41世李春茂的字辈。但缺乏了第16世飞字辈到第34世平字辈的具体人名。飞到平之间的辈字是:飞、翼、苍、龙、文、武、斌、历、览、前、贤、国、警、钟、长、鸣、思、公、平,大致是宋元时期300余年的家族情况。基于上述情况下,我想找相关家谱,核定宋元时期家谱内容,挖掘李潭的进一步个人信息。不知能否具体帮忙。谢谢。我的手机号是13939186893,微信同号。

下面是李庆保先生于2017929日在焦作当地的《焦作广播电视报》上整版刊登的《李嘉诚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一文的初稿,7400余字,刊登时,版面限制,压缩到了3200余字。刊登后,《焦作广播电视报》放到了该报公众号平台“焦作参考”上,目前阅读量4100多,《焦作晚报》公众号平台也进行了全文转载,目前阅读量1300多,李庆保也放到了自己的“行信旅游”平台上,目前阅读量230多。

李嘉诚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李庆保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祖籍在哪儿?祖根在哪儿?十年前的20077月,河南省博爱县地方史志专家魏美智爆料李嘉诚祖籍在博爱唐村。十年后的20179月,做为焦作市山阳区恩村李氏第八代的笔者,自1994年起坚持不懈苦苦寻根23年至今,根据唐村李氏家谱史料及家族其他史料,不仅搞清楚了自己的祖上脉络,居然还得出了李嘉诚和笔者的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并且李嘉诚是笔者族兄的结论。

李嘉诚是明朝移民到博爱县唐村的第十九世

20077月底,魏美智听说博爱县唐村发现了一通李嘉诚祖上的石碑,随即赶赴现场,以《李嘉诚祖籍在河南博爱》为题,首次向世人宣布这个爆炸性新闻。全文如下:

记者魏美智从河南博爱唐村拓碑现场发来的报道说:在河南博爱县唐村的一个石桥下,发现了超人李嘉诚始祖的碑记。这通名为李自奇的墓碑上记载,李嘉诚的始祖名叫李怀功,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将领李牟的儿子。据碑记记载,李嘉诚的始祖名叫李怀功,字明山,在明末清初协儿子李朝客等人“徙往福建莆田移居潮州府”。这个记载和《李嘉诚全传》对李嘉诚始祖的迁徙情况完全一致:《李嘉诚全传》记载: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传至李嘉诚一代正好十代。

这块墓碑是一位叫李振田的农民在浇地的时候发现的。李振田的先祖叫李自旭,和墓碑的主人李自奇是亲兄弟。李自旭为长兄,下面还有自智、自义、自让、自奇。李振田发现这块墓碑后,当即告诉了李氏家谱研究会的负责人李振温。李振温便约了李立伟、李立乾、李登亮,将该碑挖了出来,并用稀释的硝酸将碑上所沾的石灰清洗掉。李自奇的墓碑高1.52米,宽0.5米,厚0.12米石质为青石,碑首刻有流芳二字,左右饰有龙的图案,上覆莲叶,下饰莲花底座。碑的四周饰以五福献寿·梅寿连年等图案。碑文为竖行,楷书阴刻,正中间为墓主的名讳:右有铭文;左为奉祀人。该碑的正文为:

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之墓。

右侧的铭文为: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已巳年十月初一毂旦

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     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

                                   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

奉祀人有:男:允字涞,牟字沐,参字浴;孙怀功字明山,怀德字泰山,怀兴字华山,怀恩字银山怀贡字金山;曾孙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世胜·世拔·世宝·世功·世宣·朝宾·世光奉祀

记者认为,李自奇的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超人李嘉诚的宗族发展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随后,《东方今报》、《文汇报》、网易新闻等众多纸媒、网媒进行了报道,不少私人博客尤其是李氏网站还进行了转载。一时间,李嘉诚祖籍在河南博爱唐村,成了当年很多人街谈巷议的话题。

依据2003年唐村李立炳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和李嘉诚祖上墓碑及潮州李嘉诚上边几代人的相关内容,笔者列出李嘉诚直线世系为:

李清江→李天顺→李地义→李廉君→李明道→李从谦→李政廉→李自奇→李牟→李怀功→李朝客→李子坤→李仲联→李世馨→李克任→李鹏万→李晓帆→李云经→李嘉诚。

显然,李嘉诚为明朝移民到唐村的第十九世。

笔者多次联系唐村李立炳,进一步咨询考证得知:

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清江迁居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唐村后,世代文武双修,科举职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望族。尤其是第八世李春茂、李自奇以及第九世李仲、李信等人,在博爱县唐村千载寺拜师学艺,创建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使得唐村千载寺成为太极拳的发源地。

唐村清代《李氏家谱》记载李信的父亲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创十三势(式)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记载李牟的父亲李自奇“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

记载李仲“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诛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记载李信“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栗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杀”。

由上述记载可知:明末李信、李仲与姑表兄弟温县陈家沟陈奏廷(即陈王廷,字奏廷)结拜于唐村千载寺,习武练拳,在精心研习李春茂无极养生功十三势(式)家传武功的基础上,共同创立了太极拳的前身——太极养生功十三势(式),并使之在陈、李两家广泛流传,进而由陈家发展成今天的太极拳。

第九世李牟最先参加了李自成起义,然后李牟劝说家族李仲、李信、李友、李栋、李怀琛等10人也参加了李自成起义。

唐村清代《李氏家谱》记载李牟“庠生,文武双修。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洁妻佛缘。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

李立炳告诉笔者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信、李牟被冤杀后,唐村李氏家族遭遇了空前的灭族大灾难:怕李自成斩草除根、怕明政府斩草除根、怕清政府斩草除根,笔者直系祖李伦、李立炳直系祖李仲兄弟二人,带着李牟之子李怀功,先是到了许昌避难,随即到了浙江找老三李俊,在浙江住了一段时间李怀功习拳成师后,便到了福建莆田,李怀功传拳为生,李伦、李仲开书社为生。随后,又迁居到了福建潮州。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年近百岁的李春茂去世,李伦、李仲、李俊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康熙六年,李怀功的爷爷李自奇87岁去世。康熙十年,73岁的李伦去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92岁的李仲去世。唐村李氏家族东西南北院各自立祖建立新的坟地,李怀功带着儿子李朝客回到故里唐村,同唐村李自奇后人一同为李自奇立碑。立碑后,李怀功李朝客父子又返回了潮州。

 

笔者是明朝移民到博爱县唐村的第十九世

笔者是焦作市山阳区恩村李氏第八代人,族伯李世松对八代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整理。世传老家是博爱县上期城村,因上期城北边山洪暴发,冲毁了家园,始迁祖李继章带着五个儿子李进全、李进道、李进德、李进宝和李进忠,迁至恩村。文革后,恩村李氏经常到上期城拜年。1994年,笔者在安阳师专毕业后,族伯李世松把上溯寻根编修家谱的任务交给了笔者,并让笔者联系上期城宗亲,商议编修家谱事宜。在上期城得到的最早家族史料,就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进孝买地的地契,李进孝同恩村第二世进字辈是同一代人。因此,上溯家族史料无处可寻,编写家谱难以顺利进展。

2003年唐村《李氏家谱》发现之后,当时寻根已近10年的笔者就逐渐与李立炳先生以及痴迷研究唐村《李氏家谱》的魏美智先生保持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是不断联系,多次见面,却寻根未果。

2016年初,李立炳把从唐村家族史料里得到的一首诗:“如松修道万寿观,八法五步造金伞。功魁章旌誉秀丽,五男二女继期城。”抄写在一张红纸上给笔者。笔者看后认定:诗中蕴含的人名“李继章”,即为恩村李氏始迁祖,李继章的父亲叫“李如松”。笔者翻阅博爱县政协出的《李岩籍里考汇》一书,在书中的唐村《李氏家谱》部分,进一步得知:1671年,李如松随同父亲李世鳌、带着弟弟李如树,迁居获嘉县东李村。后李如树定居东李村,李如树返回故里,定居在今博爱县上期城。结合上期城地契史料分析,李如松带着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从获嘉回来定居上期城的时间应该是1717年。结合县志等古籍分析,李继章带着五个儿子迁居恩村的时间应该是1761年。

20178月份的一天,笔者一名获嘉县的同学刘平贵到焦作办事找到笔者,笔者问及他在获嘉县东李村有没有同学,他说有,叫李录生。他回家后把李录生的手机号给了笔者。随即,笔者与李录生进行了联系交流。然后,笔者联系李立炳、上期城宗亲、东冯封宗亲共7人,雇了两辆车,直奔获嘉县东李村探亲考察。到了东李村,李立炳又拿出一首抄写在一张红纸上的诗:“尊父世鳌弟如树,舍粮获嘉东李村。修行一百一十八,太行老道山阳仙。”这首诗明确了获嘉县东李村世传的祖上李树即为李如树,也明确了李如树祖籍在博爱唐村。

从获嘉县东李村回来后,寻根宗亲们再次向李立炳提出来要看看诗的原件。李立炳费尽周折,在唐村已故族长李广献家找到了一本《河内千载寺碑抄·第二卷》。20179月初,笔者和热心寻根的宗亲们才在这本书里看到了那首诗的题目是:《金伞山万寿观主李如松传碑》,剩余部分是:李讳如松字玄玄,康熙戊申诞河内。曾祖叶蓁明贡生,祖父李伦贡七品。拜父研易习文武,正一盟威道法师。神枪拳剑育太行,精气神韵享天年。落款为:“大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九月初九日 万寿观庙会仝立 李永达考撰书丹王珂勒石”。附注是:“李如松的碑文抄录于唐村千载寺碑林,据说此碑共立两通,柏山村万寿观至今还有残碑碎料。

这样子,笔者结合唐村《李氏家谱》,从唐村移民一世祖李清江到恩村始迁祖李继章的脉络才算完全搞清楚,并明确知道了自己是洪洞县移民的第十九世。

依据唐村《李氏家谱》和碑抄的相关内容,笔者列出自己的直线世系为:

李清江→李天顺→李地义→李廉君→李明道→李从谅→李政德→李春茂→李伦→李世鳌→李如松→李继章→李进道→李荣尧→李希金→李同奎→李重义→李世明→李庆保,笔者李庆保为明朝移民到唐村的第十九世。

李嘉诚及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

《河内千载寺碑抄·第二卷》里还有一首题目为陇西堂凤凰窝李潭脉裔辈字碑》的诗:“唐末朱温叛,郡王潭避乱。子鳌孙禄禅,山阳迁平阳。洪洞至赵城,霍水振家声。潭创李家源,鳌构凤凰头。凤禄弟凤禅,构居凤凰台。凰冠居洪洞,凰羽居赵城。双鼎从书商,双基经武农。脉衍李八方,始潭凤凰窝。辈字三世起。凤禄禅开衍。凤凰双飞翼,苍龙文武斌;历览前贤国,警钟长鸣思;公平清天地,廉明从政春;三十辈字后,族秀再续字。”诗后落款为:“大明嘉靖八年(1529年)桂月宗子明亮据元残碑再立 唐村李氏七世裔政德恭录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月”。

此碑抄的基本意思是说:唐朝末年,朱温叛乱,尤其是903年,朱温大肆屠杀朝廷命官和唐室族裔。河内郡王李潭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儿子李鳌,孙子李凤禄和李凤禅,从河南山阳迁到了山西平阳府。先是到了当时山西的洪洞县,又到了当时山西的赵城县,在霍山霍水一带,重新振兴家族名声。李潭在霍山最先定居的地方叫李家源,李鳌在李家源建造的住处叫凤凰头,李鳌的儿子李凤禄和李凤禅在李家源建造的住处叫凤凰台,之后李家源改名为凤凰窝村。经过几代人的优良家风努力,李鳌的长孙李凰冠在洪洞县县城定居,次孙李凰羽在赵城县县城定居。李鳌的长曾孙李双鼎在县城做起了图书生意,次曾孙李双基在县城经营武馆和农庄。山西李潭族裔向全国各地繁衍,源自李潭到山西开创的凤凰窝村。李潭到山西后的家族字辈,是从李潭的孙子李凤禄和李凤禅开始衍生的,当时确定的三十个辈字是:凤、凰、双、飞、翼、苍、龙、文、武、斌、历、览、前、贤、国、警、钟、长、鸣、思、公、平、清、天、地、廉、明、从、政、春,这三十个辈字用完后,家族中的才俊之人再续辈字。

这个碑抄,是1529年,住在山西的李潭后裔李明亮根据山西元代时期的残碑碑文内容,在千载寺再立的;1563年,续修唐村《李氏家谱》的李政德,将其录入。碑抄后边附注内容为:李明亮少年出家,五台山僧,法号古松,嘉靖八年入住千载寺习武,后助威抗倭,鲁浙教枪,曾入唐村祠堂认宗亲教祖,将凤凰窝村祠堂碑考立于三圣祠碑林,李政德修家谱时,将此碑文抄录附藏,与碑核无误。现世传此诗为唐村李氏十六世李成昌藏录。

根据碑抄内容及前述结论可知:李嘉诚和笔者均为从李潭开始的第43世。

其实,笔者早就听李立炳多次熟练背过这首诗,但是没有见过,也没深思。见了这首诗后,笔者细心琢磨起来,并在古籍《新唐书》、《旧唐书》以及焦作市史志办编写的《焦作人物志》等史料中,查询到了李潭的情况。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记载:“深王,本名察,宪宗第四子也。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封彭城郡王。元和元年(806年),进封深王,改今名。长子潭,河内郡王。次子淑,吴兴郡王。

《旧唐书·卷十七·下·本纪·第十七·下》记载:“(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太和八年)八月己卯朔,右龙武统军董重质卒。庚寅,太白犯荧惑。辛卯,诏故澧王大男汉可封东阳郡王,第二男源可封安陆郡王,第三男演可封临安郡王;故深王大男潭可封河内郡王,第二男淑可封吴兴郡王。

《焦作人物志》记载:“河内郡王李潭,宪宗孙、深王子。(《唐书·表》)”。

《旧唐书》中那段内容翻译是:“834年)八月初一(97日)为己卯日,原右龙武统军董重质去世。十三日(919日),金星走近火星位。十四日(920日),(唐文宗)诏封已故澧王长子李汉为东阳郡王,次子李源为安陆郡王,三子李演为临安郡王;封已故深王长子李潭为河内郡王,次子李淑为吴兴郡王。

由以上相关碑抄和史志书籍可得出结论:

834920日,李潭的同族兄弟唐文宗李涵(后更名李昂)下圣旨,封李潭为河内郡王,住在山阳。903年,李潭带着子孙迁居山西。

《旧唐书》中提到的河内郡,即今焦作市,汉置。今焦作市的山阳区,就是由河内的山阳而得名的。结合本文主题,进一步概括结论为:

李嘉诚和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

李嘉诚及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那么,李嘉诚和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的具体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说:做为河内郡王的李潭,当年的郡王府在今焦作市山阳区的哪个村庄呢?

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河南总志·卷40收录的《修武县承恩镇重修孔子庙学记》开篇记录:“承恩镇孔子庙传闻镇人姓李氏,乱离名逸,行八而即称者之所作,其年莫有究之。子名天鉴,金承安五年(1196年)中经童第,见于泰和癸亥同年录石刻。”结合前述30辈字可以看出:李天鉴同30辈字中的第24个辈字相同。

此外,在云台山茱萸峰的药王洞内,有一通《孙真人石像碑记》,立碑人为官至武略将军的李天佑,碑文亦为李天佑撰写,立碑时间为金泰和七年(1207年)。

很明显,李天鉴、李天佑是同时代人。历史上,恩村及其周边地区,长期称作山阳,而今成为山阳区。

此外,据唐村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和今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村李正府《六合枪序》记载内容可知: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潭24世孙李清江叔伯兄弟共6人,老大清江迁唐村,老二清洋残留居,老三清河居李洼(今属博爱县柏山镇),老大老三承传统,世世代代文武修,科举职多成望族。老四清海迁徒中,因病难行官兵烦,与带迁官兵冲突,命遭遇难半途中,其妻携三子落户,唐村千载寺香缘,为夫超渡了数年,三子事母最孝顺,后迁居今柏山村。老五清湖很英武,落户荥阳市李村,搏斗数狼世代传。老六清池因四哥,迁徒途病冤遇难,打抱不平却失手,打死带队官与兵,充军远迁到山东,山东黄坝李庄村。

李清江叔伯兄弟6人,李清江是老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清江移民唐村时,老四李清海已有三子,可以推测李清江的儿子李天顺的年龄也不至于太小。李天顺同李天鉴、李天佑生活的时代,相隔也不远。

恩村李天鉴之父能够修孔子庙,说明家底殷实,重视从文科举,李天鉴“中经童第”,证明家传重视科举;修武李天佑时任武略将军并亲自撰写碑文,可见文武双修;唐村《李氏族谱》记载李天顺“习文武”,且“文武双修,科举职多”是唐村李氏家族成为望族的一大特色。结合李潭家风,由上述分析可以基本断定:李天鉴、李天佑为李潭避乱迁走时留居在山阳的后裔。因此,历史上属于山阳辖区的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最有可能是河内郡王李潭郡王府的所在地,且郡王府应当距离今恩村孔子庙遗址不远。自古及今,恩村民风强悍,名人辈出,当与李潭家族遗风有相当的关系。

此外,山阳大地上的村庄,以今墙南村和恩村的历史最为厚重。墙南村因有始建于商代的山阳故城而得名,因山阳县曾治所于此、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而闻名;恩村因大禹父亲鲧曾在此扎营治水而得最早村名鲧镇,从而成为中华第一古镇,因村里有十八庙、妲己冢等古迹及逯鲁曾、赵三元、王印川、张璋等名人而闻名。但是笔者考究墙南村历史和姓氏,未考查到任何与李潭相关的内容。

因此,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

李嘉诚和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即做为河内郡王的李潭,当年的郡王府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恩村是陇西堂李氏分支河内堂的郡望之地

所谓郡望之地,即郡中的望族祖地,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氏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有12个郡望,也说13郡望,实际多达30余个,陇西、赵郡最为显耀,其他还有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略阳、武威、广汉、代北、鸡田、柳城等。其实,历史上各朝代分封到各地的王侯成为郡望或分支郡望开基始祖的比比皆是。

毫无疑问,李潭是河内李氏的开基始祖,河内是陇西堂李氏的分支之一河内堂的郡望之地,郡望之地具体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自唐太和八年八月十四日即834920日,到唐末朱温叛乱的903年李潭迁居山西,李潭居河内山阳达70年之久。李潭作为唐朝后期管理古焦作地区70年之久的首席长官,今焦作市解放区上白作村李正府《六合枪序》记载:“李潭武功超人,严训族裔,文武双修”。从唐村考证出来的李潭后裔史料可知,李潭后裔在古焦作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家族特色文化,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李信、李牟等家族十人参加李自成起义;也对当今天下第一拳——太极拳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李信父亲李春茂撰《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恩村始迁祖李继章的父亲李如松撰《道法自然》和《八法五步》等。

唐村《李氏家谱》中详细记录了李氏科举职多、拳师如云的盛况,《河内千载寺碑抄·第二卷》中收录的李潭后裔有唐村的李孜、李从谆、李克复、李兆、李如松和山西的李明亮,个个武功高强,堪称群星闪耀。除李如松外,其他5人均在戚继光抗倭中屡建奇功。

李潭居河内山阳近1200年以来,后裔辗转迁居晋、陕、豫、鲁、皖、浙、闽、港、澳等地。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等家族珍稀史料的不断发现,为河内堂李氏望出今焦作提供了考证依据。

上述李潭后裔历代名人情况的简述,奠定了河内堂作为陇西堂李氏分支之一的牢固历史地位。

结语:

河内堂李潭后裔在各地发展、分支、迁徙,分布于东南西北、大洋内外,足迹之广远,难以叙清。然而分布得再远、再广的河内堂李氏,仍能依照族谱和家族史料,找到家系来龙去脉,自然李嘉诚同笔者也不例外。目前,笔者同古河内宗亲正在编修《河内堂李氏大宗谱》,并与李嘉诚取得联系,预计年底前付梓印刷,明年可赠送给李嘉诚。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