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吴英将军祠、厦门大观院、红面观音的文化遗产综述与前瞻
发布时间:2017/11/15 20:37:01 点击量:3550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9/3/4 20:38:55 作者: 录入者:吴朝阳
厦门大观院在思明区将军祠40号,原址位于将军祠37号,始创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一1521),明武宗朱厚照于辛未年〈1511)颁发‘皇旨官亭慈云稳殿’‘’牌匾,明未庙宇被毁,清初水师提督、威略将军吴英重建,并亲塑红面大观音菩萨圣像,后人为感念吴英将军的功德,遂建吴英祠以祀,是为‘’将军祠‘’地名的主要由来,至今大观院还奉有吴英将军的神像,吴英在两岸被后人称为‘’台湾公‘’。
由此,大观院与将军祠成为两岸广大信众及海外侨胞朝礼红面观音大佛和参观祠堂、寺院历史文物的名胜古迹,然而1949年以后,大观院与将军祠竟然变成‘’门前冷落马稀‘’、涉台遗产无人理睬的地步。
大观院历经多次重修,1935年厦门高僧会泉长老之女弟子释本然,吴焘治(法名本然)扩建功德堂,至此大观:院殿堂房舍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大观院的信客遍及两岸三地及东南亚。1949年后,吴英族系的后人吴焘治担任新中国的厦门大观院第一任住持。结果到了‘’文化大革命‘’及‘’除四旧‘’期间,大观院的庙宇建筑被厦门开元区东风橡胶制品厂占用并使用。到了1986年,东风橡胶制品厂又因要建设新厂房拟拆大观院庙宇,耄耋之年的吴焘治为此悲愤填膺、含恨归西。风雨飘摇中大观院就于1990年搬进废置的厂房内,信徒们收拾一点旧的残存建筑物件勉强改建为奉佛堂,由吴焘治的弟子郭玉莲居士代为管理。
2000年10月,在废置厂房内的大观院再次被要求拆迂,在吴焘治的养子林先生、弟子郭玉莲居士及两岸信众等多方努力下,就以院前临街商品房约200余平方米作为庙宇补偿,只好因陋就简开辟出一方‘’祗园精舍‘’。
在开展吴英文化研究的时候,笔者曾建议吴英的后人吴耀旭先生务必在台湾那边组织撰写‘’吴英的历史与痕迹‘’。后来,在吴耀旭先生的推动下,台南市的郑道聪先生联合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的专家学者特意组织了一次‘’吴英文化‘’考察。在台南市的考察过程中,释果华师傅认为台南大观音亭的摆设让其想起厦门的大观院的摆设,更让其想起早初的大观院摆设,在其早初的岁月记忆里,‘’台南大观音亭的神像及其摆设与记忆中的几乎一模一样‘’,笔者发现释果华师傅眼睛湿润,禁不住要落泪,毕竟这勾起了其对厦门大观院毁弃、修复、再被毁、如今仍旧零落的辛酸苦楚。
回到厦门,笔者进一步考察了大观院的现状,也是发现当时的建设大背景下,将军祠一带的庙宇被拆掉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往往都是一纸公文的号令下,一座几百年的庙宇就毁于一旦。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将军祠一带至少有两个寺庙的历史及处境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大观院和万寿岩寺,虽然万寿岩寺至今还未恢复,但其留下的岁月痕迹亦可佐证大观院等庙宇的历史信俗概貎。
摘第三届吴英文化国际论坛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