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会昌周田河坊围的解读与探导
发布时间:2020/3/2 11:55:54 点击量:1747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0/3/2 11:56:06 作者:吴培象 录入者:炎黄修谱网
会昌周田河坊围的解读与探导
 ——吴培象
       当我们怀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光脑村美不胜收的风景旅游胜地,在清清的河水岸边,雄伟地屹立着一所“吴诚公祠”,这座经历六百多年本地最早的古建筑,让我们慢慢来翻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在这里何以名叫河坊围,它到底代表了什么?致使成了人们心中未解之迷?但任何的历史都具有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就让我们细细探导一下这个微妙的吻合。
一,艰难的修谱历程。
       会昌县周田吴氏,泰伯公91世祖子信,子实,子忠,子诚叔侄四兄弟在明未公元1403年回福建,半路遇叛军拦截,父辈客死于安远,也无法回到福建,只好在周田铺背首先落足,当时没有任何家书,家谱可言,致使家史成了个“未解之迷”,开启了艰难的寻踪之路。
       在大明宏治十六年癸亥(1503)仲秋,体会到今后寻根问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永坚岂磷氏以独特的眼光第一次自费考究了家族子信公系,完整修好了文一郎系下六代宗支源流,明确地指出世籍福建,文一郎公在高州(今广东茂名)做官,不料在某甲寅年遭广东兵寇之变,其谱全部烧毁,所有信息一扫而光,至今也只抄存其自序一篇,但却为后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和纲纪,是上辈们留给我们唯一寻宗问祖的信息。
       时隔230年后,也即1733年雍正期间,乌仙岽湘皋在癸卯年登科贤书,做了知府,借其声望在家重修家谱,叮嘱他的家族兄弟松辑修好了子信公第二次家谱,当时子实,子忠子信由于“派费畏坚,也多次相劝不敢参与”。
      又在39年后,也就1772年才开始信实诚三公第一次合修族谱,认真考究了延陵,渤海实为“异派同源”。重新确立子信公分派为霞族,鸦鹊坝,半溪,等众祖,为三大房系。子实公分派为莲塘下,岭仔背等众祖引之为二大房系。子诚公分派为河坊围,乌头坝等众祖,也引之为二大房系。莲塘下,河坊围首修族谱,考证1403年进入,已过370年了。也只是修好了来到周田后的世系宗支,上世更是由于年代久远,无法理清了。
       在距三修一百多年后,大清光绪元年乙亥进行了四修。
       而后在民国十年辛酉(1921),有学者肇荆,让三等读谱源流世系歌,“季子之后注平江,夫差之后苏州系”,提出查考“宣公随父居西蜀,不愿意受封,于后晋天福元年携同三子及孙举家逃迁江西南丰金斗窝为家”。由于当时没有考证,虽疑似其后,但发现代数实为牵强,大胆废除了上接谱世系,留后世印证确认。我们的祖辈文一郎公自元至元年间出任高州,按以前谱序,相差十多代也!便于乱我纲常,证据不足一删了之。这里其实却隐藏着先辈们的执着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直以来“不敢妄引其宗,而探本穷源”的精神昭示后人!这其中骇人之举,当时正是慈禧垂帘听政,学者们戊戍变法新思潮大胆革新的时期。
       后来在公元1994年,族中推举子信公系后裔华介,子实公系后裔焕山,子诚公系后裔庆堂专程前往无锡,借参加世界至德恳亲会,组团回梅村寻根祭祖之机,查阅大量宗谱,对文一郎公以前的史料及其“付之阙疑”一一证实,“从此使祖系丝联珠贯”。
       摘录据查,坤二公四世孙千九郎公,讳烈字(孙子谱载,“公出生南京东毡子街”,演里谱载,“公世居金陵,南京常州无锡县东毡子街”),对应了夫差之后苏州系的本源!这也就如今为什么坤二公系下有渤海堂的由来,这举动情不自禁让人佩服先辈对祖祢根源的不断探索,怎样做人,为子孙去伪存真严谨信念,至今读来也昭来生辉,万世为之感叹!
       我们的文一郎公原籍福建演里,经我公核实查出谱序应为:
       宣~纶~坤二~吉甫~五四~千九郎~国祯~永兴~以仁~伯五~子贵~三郎~念三~省四~仕进~伯一~荣后~茂贵~观七~文一郎(出仕高州,永坚公谱序最高节点)
       而后在2001年,信实忠诚四大支系在湘乡(周田)修成归宗谱,历数已近六百余载,已至陵字辈25心血,才走出迷离重围,河坊围是一个走失了六百多年的孩子,一个穿越六百年的归宗梦想终于实现!
二,从对联考究子诚公祠的功用。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河坊围子诚公祠内的石柱子上,刻着这样几副对联:
       筑室本河坊春祀秋尝允矣馨香百世,(乾隆辛丑清明日奉题,河坊围成室之喜)
       传家唯至德兴仁讲让美哉颂祷千年(十二世裔延泳题)
       肯构肯堂秀发紫云之峻岭,(中厅)
       美仑美奂厂容驷马之高车。(闽中庐遂题)
       几树好花横阡陌,
       一滂流水绕芳洲。(门口)

       我们从这个对联当中发现,筑室,是指建造房屋。春祀秋尝,指清明节和七月节,指的是对先祖的衰思,可见当时祠堂的功用就是“牌坊”。从旁刻提示出的日期,河坊围建祠成室之喜,明了指出了当时三栋改建二栋时期为1871年。在2018年新农村建设中,前面还有基脚和石阶痕迹,可见以前是完整建造过三进二井的祠堂。又结合当时建筑形状,后面显圆形包围这形状在赣南是非常少见的,是三进二井半圆形的围屋,故而称围,而是后面改建“昌”字厅的。
据查实,这三副对联是,福建亲友送来的,由我族著名书法家延咏所书石刻于上。证明当时1871年与福建亲人还有往来。因为族谱并非一般书耤,历史种种原因,也未完成族谱对接的愿景。
三,从当时民俗的几点探索。
       我们的先祖来到湘乡时,为明朝1403年,当时的民俗就有为父母守陵,做牌坊的规矩,比如我们吴文一郎公的大儿子明孜公就留在高州为父亲文一郎公守陵。这一占地将近十多亩的工程从此后无来者,周围没有别的坟墓,刚好“吴诚公祠”就是在相距不到二里的地方,这也是祠当时是牌坊的又一有力证据。
四,从周边地名结合,正确解释河坊围。
       河坊围子诚公祠的门口,就有一个大土墩,除了中间的土墩,外边依旧是排列整齐的八块田地,现在中间一土墩种旱作物,其余为水田,四边开条水渠围出图形,并由这种形状,我们不难想像此地现在也名叫“土墩仔”的由来。 
       但凡稍为有易学基础的人就知道,易学盛于明清时期,其实这就是一张先祖留下来的九宫八卦图,也就是河图,伏仪氏所得神龟背负方位神数,水渠刚好画出龟图形状,而就在乾山巽向方位,有一古墓,后来在谱里查出是我们先祖宗涛公夫妇,按其朝向出口处,听祖辈们讲是人工挑土石而成的吴氏社公老太君神位,意在歉其水口过大,作一高墩围堵,以神把守之义也。
       现墩仔为我吴家之地,其目的是希望我吴家“独占鳌头”多出状元,多出读书人!这也许是我们祖辈对后人的原景了罢。
       对于我祠堂门口排列有四口大池塘,门堂前面的一口是用来收集生活用水,洗蔬菜瓜果和衣服之用,功用在于集水,第二个池塘较肥,是用于对水质的过滤发酵塘,第三个池塘比较大,宽阔,是养殖池,第四口种殖稻禾之塘,是鱼苗所产粪便再通过作物吸收功用,再排出干净水,并在每个出水口,都种有两棵树,意在多余之以水生木,阻流,这其实是上古先人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建设,天人合一的理念。给合走廊的地下排水结构,实属巧夺天工!
        对于吴诚公祠,癸山丁向,也就坐南朝北,南面有著名风景区紫云山,按易理方位当属火。西边有秀美的洋石岩,易理当属金,正好生一丽水,从门前流过,左水到右。我祠属旺水,因北方水克南紫云火,为财。西方洋石岩以金生水,为印。两山俱为我用也。
五,谱载的几点提示和疑点。
       我子诚公系第一次修谱,已是距进入河坊围1403年时,已谱已近370年了,在永坚太公于明治十六年1503年和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即1733年,皆因资费难派而没有参与,而在乾隆十七年印1772年才开始记谱,其中大多口传述援,在一至十世则其大部分写“殁葬俱失考”,误差出入在所难免。
我们可以从最先几代人的墓葬开始分析,第一代,子诚公第二代永能葬于剑山下,第二代宗淸,第三代永宝葬铺背分析,永能公守陵后又回铺背居住并安葬。而在第七世开始才见东坑口墓葬,宗涛支派是一直往西北开拓,其睛无始祖,可见,是先有河坊围子诚公祠,而后才有建东坑口。
六,宗族关系。
       在会昌,其实吴家入驻有好几个支派,有小沙的省三郎支派,黄坊支派等。从上面支系源流可以得知,他们比周田文一郎支系还更早进入会昌,把守着会昌的北大门,省三郎支系由于受到清朝蒙军八旗重用,尝用皇家俸禄,称为“军”家,其余皆为“民”家也。因此省三支系的彩旗多留竹尾于记。可见当时驻足铺背并非偶然选择之地也。
七,历史回顾。
       宣公,名讳宣,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后甲午,公元874年,唐末,黄巢之乱平定后,进入五代十国。宣公随父迁居阆州巫锡山,即今阆中市。他也成了一名军人,简公去世后,继承了镇守阆州的职权,阆州是连接西川与东川的咽喉要道,三国时刘备也派张飞镇守阆中,孟知祥当时与宣公同岁,为了称王,只好把女儿嫁给吴宣。
       在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不满一年,宣公已是六十一岁了,孟知祥儿子孟旭继位。他首先故意加封宣公以王爵,长子纶公促其父曰:“至此不去祸将及也。”宣公不得不在他六十二岁时作出了无奈的选择,离开后蜀。后然孟旭果把其它后翼老臣杀了个干净。孟旭故意欲立宣公称王,实则想试探借机杀掉,宣公便借不愿称王为由,离开了后蜀。唐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就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不知道这两名诗到底是不是写宣公,但这两句诗正好描写了宣公从成都几乎全程走水路的路线和逃脱迫害的畅快心情。我们也知道纶公的明智,有种居安思危,物极必反对事物的洞察。在福建演里的族谱里记载的宣公也说当时是“逃迁避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后蜀国的振兴,中央集权的建立,或者是北宋的灭蜀,其实宣公是明智地逃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宣公七十四岁时,年仅十六岁的四世孙福公写下了我吴氏第一本吴宣家族的第一套族谱。令人惋惜的是,七十几年后的北宋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火焚其居,一把大火把江西南丰金斗窝的祖居全部烧毁了,只留谱稿,这极其深刻的教训,所以后世子孙一般都选择靠水而居,门口挖深塘的居住条件,即族谱里叮嘱的“逢塘逢井逢源而居”。这也就不难解释河坊围为什么依水而建的微秒关系。
       “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南为始祖,后人千载仰高风。”这是南宋丞相包恢号宏斋为宣公像题的诗。宣公所表达的文化和史料,仍令我们后人击节赞叹,更尤其是他们那种不畏艰难的统谱精神更令人铭记。正是身上流淌着祖宗奋斗的血液,可见与我族祖辈的寻根有了某种相似的吻合!
八,名称更改。
       据查实,在三栋改建二栋时期,由于国仲公已迁乌头坝,宗涛支派荣,华两大支派重建,因为资金问题,改为二栋,即现在“昌”字形。当时“华公,曰应次子,字贵显号巡锋”,因此改祠堂名叫“荣贵流芳”,在2004年重建时,经长辈等人的认真分析,认为欠妥,于是改名为“吴诚公祠”,族人一致同意。各族人闻迅乐捐,族人无不感动,并请华敏宗贤书写祠牌名,目前应当在周田吴氏祠堂书写牌名是继延泰第二人。
九,围屋溯源。
       宋朝著名文学家华岳写了一首诗《慰吴吉甫县尉》:“子针如京师,一室膏鼎脔。兄室虽被伐,一妻犹可免,伯奢事行役,八子俱蹂践,兄家祸虽剧,一女特婉娈。女死固可伤,殊未敌冠冕。妻在固全躯,丧女忧莫遣。大厦既灰飞,丰储皆席卷。鹡鸰起叹嗟,鸾凰徒展转。我昔以难勤,荷兄垂劝勉。兄今以难告,倍觉泪淟涊。泛观顺之理,祸福尝相反。有难既不死,他时非浅浅。去兄一牛鸣,为地良非远。不能见兄慰,面目实有靦。自料我与兄,气量及者鲜。胡为苍者天,与子独覉蹇。”从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得知,坤二公系下的吉甫望族在北宋1125年间永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差点灭绝。这次的汀寇作乱,令在外做官正好躲过这次灾难又重回永定的五四郎公作出了一个全新的尝试,防城堡夯土筑成了第一间土楼,这就是围屋的起源,河坊围的一个“围”字,也就是指明我族的源头在福建,就是地理附号名称给了后人的一种暗示。
       目前,这个小小的村落,数传25世,在2009年统计,人丁358个。其中宗涛270个,分别居住在河坊围152丁,寻乌罗塘25丁,半溪,中村41丁,清溪破塘10丁,会昌大鱼潭8丁,大东坑11丁,瑞金壬田家纲公系下23丁。宗清公系下88丁,其中瑞金乌头坝61丁,会昌黄坊18丁,小鱼潭9丁。信丰上竹坝未计(失联)。
       综合上述几点历史原因和探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尽管距今已经六百余载,从这些蛛丝马迹里,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告诉我们,河坊围,河指的是河图,坊是守陵的牌坊,围指的是先祖从福建而来建成的围屋,这就是我河坊围地名最真实的由来。那么首次进入河坊围则是在宗涛公去世之时(谱查:宗涛,子诚长子,字文辉,生文建二年殁天顺五年,葬河坊围蛇咀头乾山巽向。妣胡氏殁成化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同葬夫墓)可大抵略知,“吴诚公祠”是永能公为守孝记念宗涛公做成的围屋,真正首次建起子诚公祠的是永能公!在1461年(天顺五年)首次进入河坊围。
       这是一篇对我吴诚公祠浅浅的探导,我族文化一点小小的补充说明,但它至少代表了我族文化的精神执着,体现出我族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态度的和谒,敬意和纯粹!如今,年代久远,想要回归它本来的意愿,它已经显然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觉悟的提高,相信我们后人的理解,将使它变得更加令人肃然起敬!所以,也不难发现我为什么要补充第一节,因为所有这一切,无论我们的祖辈对归宗有多么的复杂,多么难,我们也将会把最真实的事情来告诉后人。这,都是我河坊围人的信仰,奔流的血液!

作者简介:
       吴培象,男,1973年1月25日生,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周田旧制湘乡人,《新疆合作报》特约记者、通迅员,吴氏家族理事会成员。子诚23世裔孙。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吴佩铨 [2021-07-19]
寻根问谱对后人交代,根从哪儿来,到哪里开基散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