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保护清康熙吏部尚书吴礼科故居
发布时间:2022/2/14 7:17:33
点击量:2314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2/2/14 7:17:48
作者:
录入者:吴朝阳
明朝末举人吴礼科(字梅麓)在清康熙元年辛丑科高中十三名翰林进士,封为吏部尚书。吴礼科特地在闽南三十四都官桥土仔下设圩造寨、开拓市场,自此有了官桥圩。官桥圩日臻繁荣逐渐成为闽南重镇,同时吴礼科在官桥一处小山坡上营建府第、家庙,包括祠堂一座、视厝五座,以及一座美丽典雅的“梳妆楼”,并为儿子吴周仕迎娶当朝宰相李光地次女完婚。晋南沿海风光尽收眼眸,从此便名扬“九溪十八坝,八乡十六里”。为此,清代官桥曾短时间被称为“官楼”。吴礼科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向南单进二落五开间布局,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大埕、门路、下厅、天井、大厅。大埕预留花巷未建,门路塌麦式,下厅两旁双下房,天井两旁双榉头,大厅两旁双大房。大房与榉头,大厅两旁双大房,大房与榉头间走廊向外各留有过水门直通护龙,整体两旁延伸双护龙。
现在,该故居作为清朝康熙年存在至近360年的历史事实,到场文物专家就以无记载,古厝格式不属于官宅样式而属于民宅样式认为是晚清年间所建、现存“进士””清朝名谏”牌匾仿古复制(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破坏、烧毁)为由,随后下达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书》,明确“暂不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具体文物价值需进一步认定。对此,我们作为吴礼科后裔,表示强烈愤慨并坚决反对。官桥吴氏宗祠、其他祖厝均有记载清康熙年间吴礼科择官桥街设圩造寨一事进一步确认了该故居存在近360年的历史。
故此,吴礼科故居作为我镇一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文化遗迹是不容否认的,实施就地保护的理由和根据是确实充分和合理合法的!吴礼科故居历经近360年风风雨雨仍安然存于世,非常难得和罕见。作为有史可考的历史名人故居,它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姓氏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按照文物部门的说法,吴礼科故居暂不能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至少也堪称历史文化遗产。
崇史者方爱国爱家。如果吴礼科故居不保,我们所依赖和传承的根脉将不复存在,吴礼科后裔的精神又将何处寄托?吴礼科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古厝,它更是官桥吴氏近360年家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礼科后裔在当代社会秉承国泰即家安的思想,识大体,顾大局。如在官侨镇立新片区的大规模拆迁中,吴礼科后裔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支持政府工作,说拆就拆说迁就迁,众多吴礼科后裔还为政府担当了一线拆迁的要务。官桥镇的立新片区征地拆迁顺利推进,同吴礼科后裔的支持配合与付出付出是分不开的。但吴礼科故居的确承载着太多太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因素,我们恳请市委市政府领导站在为民、务实的角度,对该故居就地保护,既对外彰显市政府保护文化遗产和古迹的决心和作为,又顺应民心民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既造福了人民群众,安稳了民心,又使吴礼科作为我市的历史文化古迹融于绿水青山之中,实现了城市建设与历史古迹保护的和谐共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激发广大吴礼科后裔爱党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作贡献。我们期待并相信市府领导能综合权衡,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将这一举多得的好事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