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敖氏源流
发布时间:2022/8/7 18:11:39 点击量:1173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2/8/7 18:11:54 作者: 录入者:

第一个渊源:源于大敖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师太敖,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远古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大敖国,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下辖荥阳市敖山一带,国人被史称“大敖氏”。

传说,著名的黄帝之孙、号高阳氏的颛顼古帝的老师,就是一位号称“太敖”的贤人,就是大敖国的后代。太敖,亦称大敖,上古时期“太”与“大”二字通义互用。

在太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敖氏、太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敖氏族人大多尊奉太敖(大敖)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的封地敖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周武王姬发(盘古王表记载为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灭殷商建西周王朝后,有黄帝的裔孙被周武王再次封于敖山(今河南荥阳),再建大敖国,为子爵小诸侯国,国君称“敖子”。

大敖国在春秋初期即被迁至新郑一带的郑国所吞并,之后,随着各诸侯之间的你争我夺,大敖国故地经常成为晋、郑两国军队争战的战场。这在史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敖,郑地,今近荥阳。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山,皆在荥阳县西北。”

大敖国灭亡之后,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后与太敖一系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堵敖,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堵敖,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君王称号,后成为楚国一支贵族势力集团的代称,出自楚国君主楚堵敖熊囏。

“堵”,在古代楚国就是“盈、满”之意,“敖”就是“长、大”之意,“堵敖”,就是“长子、嫡长、无与相争”之意。

在文献《楚国历史大事记》中记载:“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息侯请楚伐蔡。楚出兵,败蔡师于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媚称息妫之美。楚文王遂访问息国,受到息侯接待,乘机灭息,以息妫归。后息妫生熊艰(堵敖)、熊頵(成王)。”

楚堵敖就是熊囏(熊均、芈艰,公元前676~前671年在位),是楚文王熊赀之子,亦称楚熊堵,或楚杜敖、楚庄敖。

楚文王熊赀(公元前689~前676年在位)逝世后,君位由熊囏继承,仍然执行父亲制定的富国强兵之策,积极逐鹿中原。史书中记载:“楚堵敖元~三年,楚为逐鹿中原,加强车兵,楚国中上层贵族亦开始以车、马入葬。楚申公彭宇卒,葬于申县近郊。随葬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物六百四十四件。”

在《楚国历史大事记》上还记载:楚堵敖其人刚愎自用,容不得兄弟。他在周惠王姬阆五年(楚庄敖五年,公元前672年),欲杀自己的亲弟弟熊恽,熊恽得讯后奔亡至随国,随后借姬姓随国人之助,悄悄潜回楚国,一举弑杀了熊囏,然后自立为楚王,是为楚成王。

但从当时楚国实际历史分析,按史籍《左传·庄公十四年》中的记载,楚文王灭息国“虏息妫归”是在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而楚文王在执政的第十四年(公元前676年)就逝世了,故而息妫所生的熊囏、熊恽兄弟两人当时均为三、两岁的幼儿。所谓“堵敖欲杀其弟熊恽”,当非真实,而应当是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结果,即企图推翻楚堵敖一系的贵族集团失败后逃到了随国,再借助随国力量而获胜的。因而,熊恽是依靠政变手段夺得王位的。楚国大夫屈原后来在《天问》中所描述的所谓“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反映的就是这种以暴力手段篡夺政权的历史真相。

楚堵敖实际在位时间为五年(公元前676~前671年),其即位时年仅三岁左右,被杀之时也不过八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在当时楚国的动荡政局中,根本就无所作为,更不要说“刚愎自用”了。

周惠王姬阆六年(楚成王熊恽元年,公元前671年),熊恽(芈頵)继位。楚成王即位时显然也还是个七岁左右的幼童,军政大权皆掌握在叔父熊子善(子元)手里。从史籍《左传》等所记载的子元之行为举止来看,子元才是倒堵敖、立成王的主要策划者,故而在楚成王立后,即以其为令尹,主持楚国大政。

子元,楚文王之弟,曾助楚文王四处扩张,因此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楚文王逝世后,他对楚文王的夫人息妫极其无礼,这在史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有记载:“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说明令尹子元竟在楚成王母宫室的一侧自建馆舍,然后振铃铎,跳‘万’舞,惑以淫乱。由于楚文王夫人的泣诉反对才停止。接着,令尹子元又仓促起兵进攻郑国,而郑文公姬踕“县门不发,楚言而出”,给他来个不予理睬,使得令尹子元疑有伏兵而迟滞不进,紧接着中原诸夏在齐桓公指挥下组成联军来增援郑国,令尹子元害怕,便慌忙退兵回国。

令尹子元回来后变本加厉,公然住进王宫,企图挑逗楚文王夫人。当时大夫斗射师予以谏阻,反被囚禁。如此种种,引得楚国其他贵族大为不满,因此到了周惠王十三年(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申公斗班怒杀令尹子元,内乱遂平。楚成王即位前后时经十余年,楚国政局动荡不安,致使楚武王、楚文王开创的王业曾一度受到削弱。

显然,楚堵敖的被轼以及楚成王的即位,都是令尹子元为满足自己的权欲而一手策划的政变过程,“积极逐鹿中原”的实际上是令尹子元。

实际上,楚堵敖本应称楚庄王,但在楚国的典制中,国君中凡是被废黜、被弑杀者皆无谥号,没有人再去与死人争什么,因此都被称为“敖”。因此,楚堵敖又被称做楚庄敖,“楚庄王”这个美称只能留给后世“一鸣惊人”的熊侣了(芈旅,楚臧王,公元前613~前590年在位)。

在楚堵敖被轼杀之后,楚国贵族之中便有以先王名号为称谓者,世称“堵敖”、“庄敖”,后世多为楚国掌政重臣、辅政大夫,其后代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即称堵敖氏、杜敖氏、庄敖氏等,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敖氏、堵氏、杜氏、庄氏、严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敖氏族人大多尊奉楚堵敖熊囏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熊敖,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春秋时期,楚国有楚共王熊审(芈审,公元前590~前560年),他的孙子叫做熊麇(芈贠),字敖,在被立为楚王四年后被叔父公子围(芈围,即熊虔)弑杀,因此没有谥号,时称“楚熊敖”。

熊麇是楚康王熊居(芈昭,公元前559~前544年在位)的长子,春秋时期楚国第九任国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5~541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周简王姬夷四十一年(楚康王十五年,楚子熊郏敖熊麇元年,公元前544年)楚康王逝世,熊麇继位为楚王,时称楚熊敖。因令尹子木(熊遽)与楚康王同年而逝,熊麇继位后就任用叔父公子围为令尹。本来,楚熊敖想得很好:以亲堂叔辅政,能够更加巩固自己的君位,却哪知为自己四年后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

早在楚康王执政时期,楚国就与中原各国订立了“西门之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弥兵罢战,楚熊敖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较为太平,仅与吴国在东部江淮地区偶有小型冲突。但是由于楚熊敖还年轻,因此楚国大权尽归公子围之手。

公子围,即熊虔(芈围),他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为了邀功请赏,公子围曾在周简王姬夷三十九年(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讨伐郑国的战役中,不顾贵为王弟的身份与县尹穿封戍争抢战功,竟然想将穿封戍所俘获的郑国大将皇颉抢为自己的战利品,传下了“上下其手”的千古成语。

自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后,公子围大权在握,更是有持无恐,为所欲为。他眼见楚熊敖年轻,便野心勃勃地觊觎王权。一面大力培养自己的亲信,结好大将伍举、子荡(蒍罢)等人,一面以“去令尹之偏,断王之四体”的策略,想法设法翦除楚熊敖的势力。

周景王姬贵二年(楚熊敖二年,鲁襄公姬午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公子围以“莫须有”的罪名捕杀了对楚熊敖忠心耿耿的大司马蒍掩,霸占其室。不久又抢占了斗成然的采邑,将其贬为郊尹。后来公子围又打着修筑城池,巩固国防的旗号,将右尹子干(熊无宇)、宫厩尹子晰(熊晰)和太宰伯州梨皆调出郢都,外派去修筑雠城(今河南鲁山)、栎城(今河南新蔡)、郏城(今湖北襄阳)等城池,彻底扫除了自己篡夺王位的眼前障碍。之后,公子围派其心腹蒍罢出使鲁国。当时的鲁国大夫叔孙豹见到蒍罢后,曾仔细询问公子围的执政原则和能力,他从蒍罢吞吐、遮掩的谈论中,准确地判断公子围必将弑君篡权。卫国的文子在周景王三年(楚熊敖三年,卫襄公姬恶二年,公元前542年)见了公子围的威仪后,也曾对卫襄公说:“楚国的令尹象国君,一定会篡权夺位。不过却不能善终。”卫国人因此对其也是有所警惕的。

公子围在国内接见各国诸候,各国公使,甚至外出田猎时,也都毫无顾忌地盗用楚熊敖的威仪,篡位野心已招然若揭。有一次,公子围随同楚熊敖外出打猎时,自己的旗帜与楚熊敖的旗帜竟然尺寸一样,右尹申无宇就认为其礼仪不合规矩,还愤怒地用佩刀将其超过楚典尺寸的旗帜砍断了。

周景王四年(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春,公子围与晋国大夫赵武、以及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国君及其大夫盟于郑国的虢地(今河南郑州),以重温楚康王在周简王四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订立的西门之盟原则。会盟中,公子围竟然公开用诸候相会的礼仪,不仅服饰完全一如楚熊敖,而且盗用“立二小臣执戈立于前”的仪式。在“虢之会”上,鲁国的叔孙穆子就说:“公子围真是美极了,一点都不像个大夫,简直就像国君了。”

公子围的野心在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一年,他受楚熊郏敖所托与伍举出使郑国,还没有走出国境,就收到了亲信从都城送来的秘报,说是楚熊敖突然生了重病。于是,公子围叫伍举继续出使郑国,自己却迅速返回了楚国。

公子围借询问楚熊敖病情的机会入宫,竟在病榻上用自己的帽带无情地勒死了亲侄子、国君楚熊敖,接着又杀死了在场的楚熊敖的两个儿子公子莫和平夏王。

闻知都城发生了内乱,公子围派遣在外筑城的两个弟弟赶紧逃跑,右尹逃到了晋国、宫厩尹逃到了郑国。而太宰伯州犁则来不及逃跑,被公子围派人杀死了。

公子围成功地发动了弑君政变并控制住国内局势后,将楚熊敖葬在了郏城(今湖北襄阳樊州区),所以该城在历史上曾称作“郏敖城”,楚熊敖也因此被历史称记为“楚熊郏敖”。

第二年的周景王五年(楚灵王熊虔元年,公元前540年),公子围正式自立为楚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执政后起用亲信子荡为令尹、以子强(蒍启强)为太宰,这三人皆是楚国贵族中的强硬派,而且皆十分精明强干,以这三人执政,从此楚国又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在楚熊郏敖的后裔子孙、族人以及郏城住民中,多有以先祖称号或地名为姓氏者,称敖氏、郏氏,世代相传至今。

自此以后,在楚国国君中凡是被废黜、被弑杀者皆无谥号,都被称为“敖”,这成为楚国的典制。在这些被废、被弑的楚国君主、贵族的后代以及家人中,也均有被称为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芈姓敖氏族人尊奉楚熊郏敖为得姓始祖,后与楚堵敖一系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据史籍《皇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记载:

⑴、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内扎萨克蒙古(内属蒙古)中的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所冠汉姓中有敖氏。

⑵、蒙古族乌锡氏,亦称乌新氏、吴西勒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世居赫彻木(今辽宁新宾),西拉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si Hala,汉义“母水獭”,所冠汉姓多为敖氏、吴氏。

⑶、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氏、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家族,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egi Hala,汉义“太子”,满义“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云氏、鄂氏、赵氏等。

⑷、蒙古族翁高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⑸、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⑹、蒙古族敖陶格图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敖辰氏,满语为Aocen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冠汉姓为敖氏。

⑵、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陈氏、黄氏等。

⑶、满族敖佳氏,满语为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⑷、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乌喇、辉发、哈达、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⑴、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即托欣(多金)谋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⑵、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⑶、达斡尔族额诺氏,亦称鄂嫩氏、鄂诺氏、鄂内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北岸、鄂嫩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吴氏等。

⑷、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亦称索多哩氏、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敖拉索都尔氏等,为达斡尔族敖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世居黑龙江北岸。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dol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贡氏、索氏、阎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出突厥族,出自宋、元时期古花喇子模国贵族欧寇哈氏世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历史上有一支老满州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属于脱谱姓氏。

对于这一脱谱的老满洲姓氏族人,满族人至今皆不了解其“欧寇”的含义,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诸部中没有此姓氏!

据考证,在古突厥语中,有“ocoa”一词,本义为“勤劳、辛苦”,汉译就是“欧寇”,专指宋、元时期位于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古花喇子模国(太阳之国,唐朝时期称“赫瓦里泽姆国”,Xorazm、Хорезм、???????,Khwārizm、???????,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与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之间)的一支贵族世家。

古花喇子模国国民成份呈多样性,由白匈奴族人、突厥族人、大月氏族人、波斯族人、塞尔柱克族人、喀喇契丹族人、粟特族人等民族混居,属于多民族国家。

在古花喇子模国的贵族世家中,就有欧寇哈氏世家,属于西突厥的一个分支塞尔柱克族人,亦称塞尔柱突厥,出自古塞尔柱克苏丹国王族后裔,其家族姓氏即“ocoha”,该家族擅长经商,往来于中东地区与中原之间。

塞尔柱克苏丹国,为西突厥的一个分支,缔造人是著名的阿史那·塞尔柱,其领导的部族史称“塞尔柱突厥”。公元九世纪,塞尔柱突厥在酋长阿史那·塞尔柱率领下,从中亚迁移到锡尔河下游,随即南下占据了伊朗王国的大部分地区,后被阿富汗伽塞尼王朝所征服,族人成为伽塞尼王朝的重要军队。

北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羽翼丰满的塞尔柱人起而反抗伽塞尼王朝,不但击败了伽塞尼王朝,还建立了强大一时的塞尔柱帝国,强大的塞尔柱骑兵在北宋仁宗赵祯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一举征服了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波斯,占领其首都巴格达,威逼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授予其苏丹的尊号,史称“塞尔柱克苏丹国”,而波斯王朝的哈里发则完全成为了塞尔柱克苏丹国的傀儡。

继而,塞尔柱克苏丹国向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红海东岸扩张。到了公元十一世纪末,塞尔柱克苏丹国的国势达到极盛,疆域东起古印度的兴都库什山,西达地中海,成为当时西亚地区的大帝国。

然而,凡是仅依靠金戈铁马缔造的血腥国家,皆只有霸道而无王道,其在历史上大多都走不远。很快,至公元十一~十二世纪之交,塞尔柱克苏丹国就开始迅速衰败。至公元十三世纪初,花剌子模国大举征服中亚地区和伊朗,塞尔柱克苏丹国解体,王族贵胄们成为花剌子模国的臣民。

因此,本书认为该支欧寇氏源出塞尔柱克苏丹国,其在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于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三年(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十五年,公元1220年)西征花喇子模国时,从其都城撒马尔干所虏掠并携入蒙古军中的欧寇哈氏一族的后裔子孙,至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四年(大蒙古汗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三年,公元1231年),花喇子模国也彻底灭亡于蒙古汗过的第二次西征大军的铁蹄之下。

在中国历史上,所谓“老满州人”只是一种泛称,并非专指女真族人,实际上包含了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乃至整个西伯利亚等广大地区的各支少数民族,因此,“老满州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

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欧氏、区氏、敖氏、寇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无谥号的“敖”氏。

春秋中期以后,在楚国国君中凡是被废、被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是楚国的典制。

在这些被废、被弑的楚国君主、贵族的后代以及家人中,也均有被称为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