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您家谱中的记载的柳树湾、高石坎在哪里,今天就带您了解
发布时间:2022/9/6 13:20:40 点击量:3375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2/9/7 20:09:54 作者:郝正治 录入者:admin

云南汉民多称祖籍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也有单说“来自柳树湾高石坎”者。南京的情况如上述。关于柳树湾、高石坎,由于代远年湮,今南京市已无此小地名了。然而,毕竟有相当部分的云南汉民声称“来自柳树湾、高石坎”,故而人们多所考究。

1986年,《曲靖市史志通讯》转载了《云南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1期所载《玉溪方志通讯》1983年第2期通海县志办唐尚贤“高石坎柳树湾之谜”一文,其云:“在通海的汉族中,有不少人家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来的。后在南京史志办和《南京史志》编辑部的协助下,现已初步解开了这个谜。

‘柳树湾’、‘高石坎’地名,现在的南京地图上已不可见。但经考证,柳树湾的地名在明代确实存在,具体位置在太医院上游,东城兵马司下方,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之蓝旗街一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在柳树湾南端设置东城兵马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起,又改建宗人府和王府、六部、太常寺等官署于承天门外东西侧。六部(按,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在广敬门之东,五军都督府在广敬门之西,柳树湾就在广敬门之东。此时的柳树湾呈现一派新气象,从北到南,即今五龙桥以南,御道街之东,直到近年新建的蓝旗街第七中学路南,近洪武岗处。依次建起了宗人府和吏、户、礼、兵、工五部。明亡以后,清朝将柳树湾一带划入八旗的驻防区,标营房舍大概被正蓝或镶蓝旗占据,因此留下一个蓝旗街的地名。

明王朝为了保卫皇城,在南京周围驻有大量亲信部队,驻在柳树湾的是羽林左卫。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二月,与金吾前卫互调番号,金卫前卫的卫治仍然设在柳树湾,这两个卫防地相连。沐英等征云南带来的驻扎在柳树湾的军队,这两个卫的可能性较大。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率十万(按,应为三十万)大军往征云南,京卫将士随征的也不少。征服云南后留下了一部分将士屯田戌边,留籍云南,原驻高石坎柳树湾的,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原为南京金吾前卫和羽林军左卫的军士。

二、洪武十年(1317年),曾调羽林卫军二千二百六十四人补充秦府西安护卫军,这支军队开往云南,其中可能有原驻在南京柳树湾羽林左卫的军士。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二月,马烨率西安等卫十三万三千人电云南,其中也可能有原驻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

三、洪武后期,柳树湾一带建立了许多中央机关,官吏中有因‘罪窜戍者’也在所难免。

四、柳树湾是位于皇城前面的宫禁要地,又是中央机关所在,有可能强行将柳树湾一带居民移往云南屯垦。”

关于云南多数汉民共同关心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云南许多史志工作者多所考证,以求弄清来龙去脉。邱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期刘光汉《邱北各民族与南京柳树湾的渊源》一文说:“邱北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南京籍。他们不仅在口头上这么说,有的在家谱上也是这么写:‘先辈是从江南应天府(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来的’。……邱北的少数民族对祖先来自南京柳树湾的传说是有道理。如白族的祖先,有的是来自南京柳树湾的汉族,他们初到滇西大理一带与当地的白族融合后,又徙居邱北马者龙等地(按,有少数民族称来自南京却是鲜见)。”关于柳树湾,该文又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朝报》馆迁来昆明,有人曾写信向该报探询,到底南京有没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该报馆曾在报纸上作了公开答复说:‘柳树湾在今南京城东南隅,后来因扩建城墙,把这一小村庄迁走了,至今已没有痕迹。’同时又说:‘柳树湾在南京紫金山麓,是明代的兵营(即屯兵训练之地)’。”该文又接着说:“关于柳树湾的具体位置,据瘦华在1986年1月4日《云南日报》第三版写的一篇报道说:‘……南京市志办的同志,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到处访查,结果在明故宫遗址前的一块万历年立的大碑上找到了线索,继而又在《明宫城备第十》及《明应天府城内防备第十一》等资料中,查到了柳树湾的确切位置。……当初柳树湾和高石坎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修筑城墙,才把它们隔开在护城河内外。证实了当年的柳树湾就是今天南京城东南隅的蓝旗街一带。

这里原是一片荒郊,有条小溪从中流过,附近多是柳树,故取名为柳树湾。明代初年,朱元璋进了南京,这块地突然兴旺起来。在它的北边建起宏大辉煌的皇宫,在它的南边设置了东城兵马司。而它的四周,陆续建盖了宗人府和吏、户、礼、兵、工五部。人烟开始稠密,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可是好景不长,明正统年间,这里遭两次大火。清军南下时又遇到较大破坏,宣统末年便楚毁殆尽,直到解放初,柳树湾又恢复到过去那样—一望菜畦、三五茅舍。

如今,这块土地上盖上了一大片五至六层的住宅楼,建起了很多工厂和学。

“高石坎今名石门坎,北距柳树湾仅一里多,基本上与柳树湾连着,其街长二里,也有不少厂房坐落在此地。”

高石坎,即今之石门坎,在护城河南。今有石门坎路,约有二里长,西接御道街,临近秦淮河。今属雨花台区石门坎乡,治所在石门坎南端,与天堂村相邻。这一带今有石门坎中学,石门坎医院,石门坎阀门厂。柳树湾与高石坎本来连成一片,方圆约在二三里的范围。后因开挖护城河及筑城墙才造成二者相隔的状态。不过,沿御道街一出光华门就是石门坎。云南汉民总是把柳树湾与高石坎连称,即“来自柳树湾高石坎”,似是一个地名,实则是各为其一,但因它们在地理上相连,故而云南汉民统而称之“柳树湾高石坎”,亦算不无根据。(详见“柳树湾、高石坎在南京的位置”)

关于柳树湾、高石坎的情形,上述两文大同小异,说明了它的具体位置、历史变迁过程及现状。关于南京城,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南京和杭州》载,南京城始于三国东吴孙权筑石头城(在今清凉山上)。后孙权又迁都到南京,又在鸡笼山(玄武湖南。按,古方位北为玄武,因湖在城北而得名)修建了建业城,即后来东晋和南朝的故都,大致位于今南京城中部一带。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到六年,修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周长达六十七里。这座用砖石砌成的世界上最长的城垣,形状弯曲不规则,多依地形特点而建。皇室为正方形,位于大城的东南部,北倚钟山,气势雄伟。后来朱元璋又修了一百二十里的外廓城,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大城,今天的南京城基本上还是明代的轮廓。

南京的西北部是长江,西南部是秦淮河,是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东部是紫金山。明皇宫位于城的东南部,紫金山麓,北有玄武湖。皇宫东南有人工开挖的护城河,紧靠护城河内侧即城墙。护城河由东向南,与皇宫垂直处就是光华门,通过御道街(即皇帝所走街道)直到皇宫。柳树湾就在午朝门东南角、后标营与今光华路之间,其中间有蓝旗街西通御道街向南又折向东与光华东路相交。其实这一范围在御道街以东护城河及东城墙之间,北迄皇宫南抵护城河,出光华门即与石门坎(高石坎)相连。这一带属今白下区。因在御道街旁,傅友德所率征南军有可能在此接受朱元璋的检阅,然后乘船沿长江出发。“师行,上亲之于龙江。”

关于“来自柳树湾高石坎”的说法在云南汉民中的确很普遍,但却未见于家谱、墓志铭的记载,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来自柳树湾、高石坎”的说法极为笼统。如果有家谱或墓志铭载有来自柳树湾高石坎者,应是无疑的。洪武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天地轮回,世态沧桑。无论以哪种方式入滇,他们的旅途是艰难的,人滇后忙于屯守,忙于生计,而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无学可上,导致了广大民众处于无文化的状况,特别是充军者,他们是绑着锁链穿着罪服来到云南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既修不起家谱又建不起墓碑。以此只好告诉他们的后代:“我们的祖籍是浙江”,“我们是从南京充军来的”,“我们的始祖是从柳树湾、高石坎来到此地的”,就这样口头流传,一代代至今,历二十多代。遍访民间墓志,立于明代的只见于名人,而民间百姓,多于清代康乾盛世时才建立墓碑(亦只多见于旺族间),相当多的姓氏无任何史料可考,故人云亦云。当然“来自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不无道理。

为了本书,笔者专程前往南京进行了实地考察。造访南京市史志委,他们对许多云南汉民到南京寻根的事情道出了苦衷。一方面他们没有对云南汉民寻根的职责,故而也就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这一事务。另一方面对突来的寻根者也无法接待。再一方面,稍微熟习明代移民历史的只有一位,而且也没有专门经费。在第二次造访他们时,笔者送给他们一本《汉族移民入滇史话》,他们夸奖了这本书,认为比他们掌握的史料还丰富详细。

笔者曾经四五次地在原柳树湾、高石坎一带往返注目,心情复杂,感慨良多。同时也注目于明代南京故宫遗址。后来到了浙江普坨山朝拜了法雨寺,原来,法雨寺大雄宝殿是在清代雍正年间拆出明故宫运到普坨而建起来的。时过境迁,世事沧桑,六百年的时空差距太大。很多云南汉族都想到南京寻根,但就是到了南京也无法再现明初大移民的痕迹了。唯一能够做的,还是依据族谱、家谱,考证墓碑,广揽方志,在茫茫旷野搜集有关汉族移民过程的蛛丝马迹以明了六百年前那个大移民时代以及人滇六百年以来的沧桑历程。

柳树湾、高石坎其范围不大,只有一二平方公里,洪武年间百万汉民入滇,绝不可能祖籍都是这个狭小的范围,但确有祖籍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者。这一情况具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因建立六部而拆除柳树湾、高石坎一带的民房,这些居民有可能属于“尽迁江左闾左良家以实之”其中的一部分而到云南屯垦。

二、洪武年间柳树湾一带为东城兵马司、羽林左卫、金吾前卫的驻地,南征军在此集结并接受检阅然后出发,故云南汉民有“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三、有可能抽调部分驻扎在柳树湾的羽林军加人南征军。洪武年间朱元璋的皇宫卫队有十七卫近十万人。沐英为朱元璋义子,南征军的统帅部有可能抽调羽林军组成卫队随征。云南平定后,沐英留镇,其亲兵卫队肯定留下一部分而定居云南。

四、朝官忤旨被谪成者在皇宫奉旨,而皇宫又在柳树湾旁,也为是从柳树湾出发。民众犯罪则在刑部领旨,而刑部即在柳树湾,故声称来自柳树湾就不足为怪了。

五、据传洪武间柳树湾、高石坎一带曾建有监狱,犯罪的官吏、民众关押在监,而以罪流放、充军云南,即所谓“罪窜成者”或“罪徙者”“咸尽室以行”。他们以罪充军云南就休想回原籍而世代定居至今。此种情况即云南汉民通常所说“老祖宗是从南京充军来的”,较为客观。

可以这样说,根据多方史料证实,今天的云南汉民,他们的祖籍有相当一部分确为南京籍,如称“来自应天府”、“来自江南江宁”、“来自上元县籍”者,其中也确有祖籍是柳树湾、高石坎者,但因柳树湾高石坎是个仅一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其数量是极少极少的。准确的说,南征军以及谪戌、充军者从柳树湾、高石坎出发入滇,这个数字是很大的,这才是“来自柳树湾”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明确说,这些从柳树湾出发徙滇的人,他们的祖籍又遍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乃至陕西、四川等广大地域。就洪武间人口大迁徙的情况来看,成阶梯状、交错状。也就是说,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把守法的富豪从江南、华北各地迁到南京以充实京城,又把不法的富户、罪犯、贫穷百姓从江南特别是南京迁到口外、极边地区,这才是朱洪武大量移民的真正目的。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关键的问题又无详细史载,口碑资料亦难寻依据,故云南汉民父老共同关心的“祖籍”问题还有待于史学家、有志探讨这一问题者及洪武间徙滇的汉民后代们来共同探索。


资料来源:郝正治先生的《汉族移民入滇史话》

作者简介:郝正治,字塽泰,号乌蒙庶人,又号珠源布衣。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沾益县作家协会主席、沾益县文联副主席。1949己丑年出生在珠江源头一个小山村。自小光着脚在珠江源头一带放牛牧羊,故而整整到十周岁才启蒙上学。书读酣时,却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故选择了从军的道路,在退伍后曾任沾益县委机关车队队长。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又“胆大包天”,最爱舞文弄墨怕是秉性难移了,曾被中央电视台称为“出生在珠江源头的司机作家”。现著有《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充军云南》、《楹联源潭》、《珠源梦》《上善若水之珠江情怀》、《翠峰志》,以及《沾益州志》(校注)《珠江源揽胜》(合著)等作品。曾在云南电视台《云南讲坛》主讲《汉族移民入滇史话》。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