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后原家谱打印程序无法使用,请下载升级程序进行升级。
您好! 欢迎访问炎黄修谱网!
  • 微信号
  • 公众号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
发布时间:2021/6/2 12:18:08 点击量:1248 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2021/6/2 12:18:16 作者:吴明星 录入者:吴开早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位于木兰宁海下游南侧,东接海边遮浪村,南接三华村,西接清中清后村,西北与桥霞村毗邻。全村方圆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村分四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371户,人口5749人。村里配备了两委干部9人,聘干5人。全村党员271人,其中预备党员8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为菜田,季节性承包种植瓜果、蔬菜,靠近海堤长期做承包养殖海产,村两边边角种植枇杷、龙眼,农民人均收入9809元。
        相传为唐梅妃故里。村中有南塘,方圆百亩,清澈如玉;塘中央有梅亭,塘边有白色梅妃塑像,附近巨石镌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是“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一、文物古迹:
        在江东村里,有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蒲口宫。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这就是供奉着仪容端庄的梅妃塑的浦口宫。浦口宫保持着古建筑风貌,殿堂高大宽敞,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栏镂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树石等,极为精美。
        浦口宫是省级文保单位,由江氏族人为纪念梅妃而兴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宋、明、清先后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重修的。步入大门,整座殿堂威严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上精刻着“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所有柱础、垂莲等木石件皆雕刻精细,尤其是神龛护棚的金漆木雕,油漆技术高超,雕刻工艺精湛,各种花鸟人物故事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堪称莆田金漆雕刻的代表作。
        浦口宫纪念梅妃而建,所以设计时仿照古代宫殿采取了对称式构造,重修时又保持了清代宫宇建筑风格,集古、大、美于一体,被誉为“莆阳第一宫”,也是研究明清闽东南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的实物依据。此外,宫殿墙壁上尚存有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数块石碑,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浦口宫右侧,配套建有一座飞云庙,是祭祀莆仙戏祖师“田公元帅”雷海青的庙宇。后人为了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的贡献,特修此庙加以纪念。飞云庙内,还保留着一方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修庙宇的残碑。根据记载,飞云庙始建时间之早,远在其他戏神庙之前,所以被称为莆仙戏的“戏神第一庙”。
        每年正月初三,江东村的村民们都要用精心挑选的鲜红桔子在浦口宫主殿梅妃神像前,垒起红桔塔。“红桔塔”是当地村民纪念梅妃而制作的祭祀“果龛”,是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梅妃传说是省级非遗,田公元帅传说是市级非遗。和莆仙戏一起由唐玄宗赐给梅妃家乡的提线木偶戏,经历了江东木偶戏到万顺班木偶戏的演变,如今也是一项响当当的文化遗产。
三、千年莆仙戏:
        在莆田,感念江梅妃的并不只是她生长的江东村。爱听莆仙戏的人都知道,1000多年前,正因为梅妃江采苹,才有了莆仙戏的起源。
        江采苹从江东村被选入宫中后,深受唐明皇李隆基宠幸。梅妃之弟曾入宫进觐,获封为国舅,他回莆田时,唐明皇赏赐一部“梨园”,带回家乡欣赏,于是宫廷教坊歌舞传播到莆仙地区,进而演变为莆仙戏。因此,莆仙戏曾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
        浦口宫中梅妃神像之侧,就有国舅的塑像;浦口宫之侧,有祭祀戏神雷海青的飞云庙,这些都印证了莆仙戏与梅妃的渊源。而梅妃本人也成为莆仙戏的主角,传统经典剧目《江梅妃》一直传唱至今。莆田市投资100多万元,重新改编出大型莆仙戏《大唐梅妃》,由国家一级编剧周长赋创作、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执导,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少媛领衔主演。这是继《妈祖》之后,第二次将莆田历史名人搬上舞台。
        年代久远的浦口宫,经文物部门批准后准备投入3年时间全面修葺,所需经费200多万元,都是各个村庄的戏迷踊跃捐助的。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炎黄修谱网综合平台                     炎黄修谱网小程序

           

 修谱平台小程序 



炎黄修谱网 



版权所有:炎黄修谱网 (C) 2014-2018       滇ICP备2023005931号-1        炎黄修谱网QQ群:102848821        站长QQ:896972522


              本网站为纯公益百家姓氏网站,免费修谱、自助排版,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册,所修家谱才能归档



滇ICP备2023005931号-1



您是本站的第 1146992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