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后原家谱打印程序无法使用,请下载升级程序进行升级。
您好! 欢迎访问炎黄修谱网!
  • 微信号
  • 公众号
腊洞:南北侗族方言过渡带上的明珠
发布时间:2021/6/6 20:43:47 点击量:1027 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2021/6/6 20:43:53 作者:吴谋高 吴泰苇 录入者:吴开早
侗族  吴谋高  吴泰苇
        腊洞,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距镇政府所在地边沙村5公里,距隆里古城10公里,距锦屏县城38公里,由丁达、玉泉、三合3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寨组成,人口680余户3100余人。
        腊洞建寨有约700年历史,无文字记载的建寨历史可追溯到元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元末明初。清乾隆十七年(1752)《开泰县志》记载,腊洞周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潭城县,唐属龙标县,均属“化外之地”。清道光二十五年《黎平府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钟灵验洞蛮夷长官司,辖官舟、羊艾、腊洞、丁达、八羊、验洞、平金等24寨,始入朝庭统治版图。明永乐元年(1403),属思州宣慰司,十一年(1413)至宣德九年(1434),改隶新化府,后改属黎平府。清康熙十九年(1680),改归贵州。1914年,废开泰县复锦屏县,隶贵州省黔东道,1923年,直隶贵州省。1930年设腊洞乡,乡住所在地腊洞。1950年1月,锦屏解放,隶镇远专区,腊洞属第二区启蒙乡,1953年3月,设和平乡,驻地腊洞。乡下沿留保甲,丁达为九保,玉泉、三合为十保。1958年10月三合由玉泉析出。2008年1月,根据县人民政府村级合并的安排,丁达村与玉泉村合并为腊洞村。2013年,撤销丁达村、玉泉村、三合村,成立腊洞村。2018年,腊洞村再次撤销,丁达、玉泉、三合恢复原来行政村体制至今。
       侗寨居民世代为侗族,寨中世居龙、吴、黄、欧、刘、姜、闵、杨、叶、林、罗、石12姓村民,欧姓迁居最早,龙姓为村中第一大姓。
       腊洞侗寨居住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腊洞是中国南部侗族方言区和北部侗族方言区的分水岭和结合部,又是这一结合部的核心区域和较大的侗族村寨,同时又是侗族文化与湘楚文化交融区。由于这一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这里的生活习俗、民风民情都有别于南部侗族方言区和北部侗族方言区的语言、文化和风俗,其民族民间文化,既有北侗的特质,又有南侗的品格,在整个侗族文化中具有典型的包容性和独特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和独具魅力的腊洞草根艺术和乡土文化。
       腊洞侗寨均逐水草而居,丁达、玉泉坐落在群山环抱的腊洞坝子四周山脚下,腊溪水蜿蜒流淌,穿田坝而过。寨中木质吊脚楼层叠而上,依山傍田,迤逦展开。房前屋后,果树掩映;寨子周山,茂林修竹,四季常青。民居造型讲究,结构严谨,古朴有致;街道石板交错,深远幽长,整洁美观。侗寨远看炊烟袅袅,近观层林尽染,宛如一幅水墨画,徐徐展开在游人眼前。
       侗寨古风景林、古树林、吊脚木楼、寨门、议事楼、鼓楼、戏台、石道、风雨桥、古墓地、古井、水碾、水车、水上粮仓、净寨水渠、防火塘浑为一体,造就了侗家人文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完美。腊洞远近闻名的奇景“叠瀑泻银”“石桥镇龙”“龙目化井”“龙头化石”“治水古堤”“双龙献彩”“坝走玉龙”“夫妻恩爱树”是腊洞的符号,记载着侗寨的沧桑。腊洞风雨桥、魁星阁、回阑寺、回龙塔、化字池、培龙书院、红军烈士墓、人民大会堂、川洞飞山庙成为侗寨文明的见证,也造就了灿烂辉煌的腊洞文明。
       腊洞侗寨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节日既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节日,也有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六月六”“七月半”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人们通过节日,祭祖思源,祈年风调雨顺、阖家平安、社会祥和;通过办节,广交朋友,善结情缘,增进友谊,交易货物,促进发展。
       在侗乡的饮食文化中,腊洞饮食文化,独具一格,异彩纷呈。糊米油茶、腌鱼、腌肉、酸菜、韭菜、年粑、棕粑、乌米饭、甜酒糟、庖汤、竹筒饭是腊洞侗寨特色饮食。由于食材及制作工艺与其他侗寨不同,每件饮食都冠名腊洞,如腊洞油茶、腊洞庖汤等,其中腊洞乌米饭、腊洞酸菜、腊洞庖汤、腊洞韭菜已载入《黔东南州特产志》等典籍中。
       腊洞人热情好客,亲和友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既有侗族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有别于其他侗族地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习俗,形成了公众利益高于一切,谦让和谐,友谊至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重礼讲义,诚实守信,孝亲敬老,团结友爱,勤劳节俭、知耻持节一整套具有腊洞特色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规范经过数百年来的实践、继承、完善,成为腊洞村民优良的传统美德。
       腊洞侗寨是歌的海洋,都说腊洞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联姻”,此话一点不假。腊洞人歌随心发,有什么心境就有什么调,有什么事物就唱什么歌。这里的歌旋律优美,曲调悠扬,唱腔多样,内容丰富。种类主要有古歌、山歌、茶歌、酒歌、情歌、陪嫁歌、龙灯歌,不论形式、内容都各自形成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古歌有著名的“开天辟地”“洪水滔天”“林王古歌”;儿歌、童谣、故事、传说、农谚、谜语也别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茶歌有“盘古歌”“盘茶歌”等,不同的歌种有不同的曲调和唱腔,最有特色的要数茶歌、山歌高腔和龙灯歌的内容和曲调,曲调格调深沉、热情、奔放。其曲调是腊洞地区自产的品种,是地道的腊洞“土特产”,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在不脱离南北侗族文化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自成体系的民歌调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然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在这面积仅有23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开基立业也不过600年的这片土地上,腊洞的先哲们创造出了既有别于南部侗族大歌和北部侗族高腔风格,也有别于东西汉族和苗族河边腔特质的腊洞民歌。其唱腔不仅仅盛行于腊洞地区,还流唱于附近及启蒙一带,实属难能可贵。
       碑刻林立是腊洞又一文化亮点,寨中有护林碑、指路碑、功德碑、记事碑上百块。现存石碑有建塔建桥的《万年碑》《重修碑记》《永垂不朽》《文峰塔碑》、门楼碑、中寨《德垂后裔》《公山判词永远碑记》、高洪电站碑及腊洞小学碑。建塔建桥《阿弥陀佛》《万年碑》、建塔《碑记后嘱》、石桥《重修碑记》等,最有名的是修路碑为玉泉“功垂万古”和“德着千秋”碑,碑上记载清道光年间玉泉208名男女捐资人,其中女58名,捐资修建村寨青石板道路600余米的故事。
       腊洞侗寨,曾是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的地方。1934年12月,红军长征一支部队从腊洞经过,曾在村内玉泉、金茂、中寨、丁达、朝阳等侗寨住宿。
      20世纪80年代,玉泉村曾获得“黔东南州文明村寨”“贵州省文明村寨”等称号。2008年12月,腊洞村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村”称号;2016年11月,丁达侗寨获贵州省侗学会授予全省“魅力侗寨”称号;2019年6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腊洞村“中国传统村落”殊荣。

      《黔东南州志》主编吴谋高撰联“物华天宝,寨美民康,好一幅胜景,谁泼古画;人杰地灵,山欢水笑,抒几阙名篇,我放新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民族法学家、书法家吴宗金题书赞美丁达侗寨。





作者:

吴谋高  侗族,贵州黔东南州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吴泰苇  侗族,贵州志鉴文化传播公司法人


丁达侗寨(一)


丁达侗寨(二)


玉泉侗寨


腊洞田坝


腊洞风雨桥


丁达鼓楼


丁达晨曦

腊洞拱桥龙头化石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炎黄修谱网综合平台                     炎黄修谱网小程序

           

 修谱平台小程序 



炎黄修谱网 



版权所有:炎黄修谱网 (C) 2014-2018       滇ICP备2023005931号-1        炎黄修谱网QQ群:102848821        站长QQ:896972522


              本网站为纯公益百家姓氏网站,免费修谱、自助排版,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册,所修家谱才能归档



滇ICP备2023005931号-1



您是本站的第 11464653 位访客